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的眼中,道教文化深邃而神秘。他常提及《道德经》中的养神之法,其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是达到内外兼修、精神充盈的关键。张其成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
他还引用了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其中论述了欲求长生不死必须恬愉淡泊,无嗜无欲。张其成认为,这要求我们静寂无为,与世隔绝,不被物质利益所束缚。
唐代学者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提出了一套七层次的养神方法,每一层都更接近于真实自我。第一层是信教,即对道德根基的坚定;第二层断缘,是去除对尘世事务的情感依赖;第三层收心,要清除知识和感觉带来的干扰;第四层简事,减少生活上的纷扰与杂念;第五层真观,让人能够看到生命本质;第六层泰定,使人心灵安宁,不受外界干扰;最后到达第七个阶段得道,就是实现身外物不染才行。
关于存思这一概念,它意味着闭目集中精力思考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有助于引导内心世界。在道教传统里,“存思”也可以帮助吸引来自天地万物之力的能量入体,从而促进个人修行和健康。不过,这种方法需要严格遵循仪式程序,如《存思三洞法》,通过设想进入不同的宇宙空间,以此来提升个人修炼水平甚至预知未来事件。
至于“守一”,它指的是专注于最高原则或气息,使之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这一概念在《太平经圣君秘旨》中被描述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使人度过困难时期、消灾免害等。而对于什么是这个“一”的具体含义,则有多种解释,比如可能指头顶、眼睛、脐部、心脏等重要器官或者身体中的某些点位,都有各自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总结来说,在张其成看来,理解无欲则刚这句话,就要像古人的修炼一样,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纯净,最自然,最符合宇宙规律的地方,而这一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心理调节和身体练习,并且不断追求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