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山西民俗:家祭传统
在宋代诗人陆游的笔下,家祭之俗已有踪迹:“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习俗深入河南大地,以豫东地区为最为常见。在过世之人的下葬头一晚,其子嗣与亲朋聚集于灵棚,为其举行的祭祀仪式如同一场道法自然的表演。
家祭,是家庭中对祖先和宗祠进行简化版礼节活动的一种形式。这一传统观念与文化源流的延续,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封建家族信仰活动的一部分。在旧时,这种形式较为普遍,在山西城乡都有留存,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中已不多见,而在乡村中则至今仍有流传。
家祭包含了四种不同的形式:家祭、庙祭、墓祭和年祭。在山西境内,现存仅此四种形式。家庭在举行时,要设立明显标志,如挂上家的谱或族谱,以及设置供品和牌位。这些牌位高尺把,上面镶木座,有方头或圆头碑状,并刻以毛笔字。
“神主碑”平日收藏于壁龛之中,只在遇到家祭时才取出供奉。而族谱悬挂于壁上,“神主碑”按辈份环列于供桌之上,将长辈与后辈区分开来。长辈居中央,后辈侧坐。
家中的堂屋是举办这种盛会的地方,这里要挂起家的谱,或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则将族谱悬挂正中。这张图表记录着每个家族成员名字,每个人都是按照年代顺序排列起来直至现在。近亲们名讳,不仅写入“家的谱”、“族谱”,还要设立“牌位”。这块牌位高而且厚,用木材制成,可以是方形或者圆形,一般用来纪念祖先。
当春节期间、农历七月十五、清明时节或是祖先忌日到来时,便开始准备各种仪式。一方面要设置供品,如新鲜水果、干果以及点心;另一方面,还需要焚香并奠酒,以示尊敬。此外,还有一些家庭会诵读“礼文”,并展示给后人看作为教育他们效仿前人的榜样。
庙祭是一种规模较大的团体行为,它通常发生在古老的家族庙宇内,与各个村庄相连。此类庙宇通常装饰着祖先画像以及详细的人口资料。当整个村落共同参与一次这样的仪式时,它既能展现出一种集体性的力量,也能够让人们更加感受到他们所属于的一个大家庭。
最后,当某个家庭决定建造一个永久性质的地窖墓室,那么就可以进行墓葬了。这包括埋葬尸体,并以石板覆盖其顶部,再加上一些树木,使得坟地周围生机勃勃。而到了特定的节日期间,如春节前夕,他们会前往坟地焚香叩首,并向亡者致意,同时也会为了安慰亡者的灵魂而哭泣痛楚的情感溢出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