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家祭中的玄学征兆在呼唤着与之有缘的人回归

这种家祭,是封建的传统观念与文化源流的沿袭,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封建家族信仰活动的延续。在山西城乡都有,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中已不多见,在乡村中却至今仍有流传。

家祭,又包含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即家祭、庙祭、墓祭、年祭四种情况。在山西境内的乡村中,如今流传的也只有这四种形式。

在举行家祭时,在堂屋正中要设家谱挂于墙上,再大范围的家祭,则要将族谱挂于墙上正中。这张图表,上面填写辈辈先祖的名讳,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至今。近祖的名讳,不仅“家谱”、“族谱”上要写,而且要设“牌位”。这种牌位高尺把,镶木座中,以木刻成方头或圆头碑状。如果是简单的一块木板,上书毛笔字,正面写:“显考X(姓)公讳XX(名)之神主”、“显妣X(姓)太君之神主”等字样,下款写立“神主”人儿或孙立名,背面写祖先生卒年月日。

“神主碑”,平日收藏于壁龛之中,当遇有家祭时才取出供祭,这些在乡间称为“请‘主’”。

族谱悬于壁上,“神主碑”则按辈份环列于供桌之上。长辈居中,而后辈在侧。一般人家的家庭宗祠会专门设置供桌,并配备绣花或印花桌裙上的供品,一般是新鲜果品、干果和点心,以及香炉和灯笼用于焚香和照明。

尽管每个家庭对时间、次数以及方法各异,但基本程序通常包括设定供品、焚香以及奠酒。大多数家庭还会诵读特定的文本并展示他们家族中的教导,以教育子女并纪念前代。

在春节期间、新年、中秋节及逝者忌日等特殊日期举行的是最常见的情况。而庙礼则主要是在老旧住宅或者家族宗祠进行一次性的大型仪式,这通常由一整个家族共同参与,并且规模较大,有时候甚至整村参加。此外,还有一些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所进行的是一种特别意义深远的小型仪式,用以纪念逝去亲人。而对于那些六十岁以上的人来说,他们生辰也是一个值得庆祝而且需要举行一些特别仪式来纪念他们的一生。

最后,每当到达坟地的时候,将会摆放各种食物作为食盒带去,也就是人们习惯称为“送寒衣”,还有其他一些小物件如剪纸形状黄白纸等,然后用铁锨挖掘坟墓周围添加土壤,并清理遗迹。此外,有些地方还会选择烧纸钱给亡灵作为衣物穿戴,或是在坟前哭泣以表达哀悼情感。这类习俗在晋城市区内尤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