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无为与有为比老子更深的悲哀之谜

庄子名叫庄周,是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他曾经作过地方上的小吏,但一生都很穷困。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粮,但监河侯说等他收完租后再借给他。庄子就告诉他,那条车辙沟里的鱼要喝水,而那鱼回答说,等你挖好河时,我早已变成干鱼了。这段往事反映出庄子的幽默和哲学思想。

《庄子》是由庄周及其门徒编写的著作集,这本书记录了许多荒唐而又深刻的话题,它们就像广阔无垠的海洋或深不可测的深渊,让人感到言辞虽尽但余味无穷。

与老子的时代相比,庄子的时代更加混乱且残酷。老子在其时还能看到百余个诸侯国,而到了庄子的时代,只剩下十几个国家,其中只有七个强大到足以自保。在这样的世界里,战争不断,大多数统治者视人民如草芥,一些战争导致死亡的人数达到几万乃至几十万。而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像倒悬在梁上一样艰难,没有任何确定性,不论是偷窃还是篡夺政权,都可能遭致死刑。

学者的争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庄子形容这类争论像是风起云涌、声浪四起,也像鸣叫的小鸟,有意义却无济于事。他用一个比喻来解释这一点:有人担心小偷,就锁好箱子供安全,但大盗则可能连箱子一起搬走,即使锁得严实也不够用。此外,即便有圣人的法令制度,如齐国原来的姜姓君主,他们遵循圣人的教导治理国家,却被田氏篡夺,使得圣人的智慧成为了他们继承的财富。

根据庄子看待历史,他认为圣人的智慧和贤者的才能正是社会祸乱的根源。他提出,如果不让这些思想家开口,那么人民将会保持自己的本性,不会陷入争斗与战争中去。

总之,虽然老子只希望实现小国寡民状态,但是对于更为野蛮而原始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状态来说,甚至对那些文明带来的种种问题抱有更为悲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