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秦大地的深处,陕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已是我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我有幸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也见证了许多高道大德的修行故事。陈圆明道长,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为了恢复修建骊山老母殿,不懈努力,是我心中最为感动的人之一。
2017年的岁末,我终于有机会与刘康乐博士一同前往老母宫,与陈圆明道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金明立道长作为我们的引导者,将我们带领参观了每一处神圣的地方,他对每个殿堂的历史和神职都讲解得清晰透彻,让我对他的学识和品质赞叹不已。
当我们来到客堂,等待着的是那位年迈但精神矍铄、面容慈祥的陈圆明道长。他始终保持着微笑,每一次回答都是含蓄而真诚。无论是在谈及筹款修庙时,他那种平静无畏的情怀,还是在谈及弘扬道教时,那种责任与使命感,都让人感到他是一个真正守望者的形象。
此次访谈之旅,我们还邀请到了专注于老母宫文化研究的刘建民老师,他们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使这次活动更加完善。在离开之前,我深表谢意,并决定将这段经历和所学知识分享给更多人,以传播陈圆明道长坚持不懈、付出的故事,以及他对于修身养性、弘扬正信的一贯主张。
让我首先介绍一下这位传奇人物:陈世杰出生于1933年,在一个信奉古代哲学的小家庭中成长。他自幼聪慧好学,从乡村小学开始,便展现出了非凡的人格魅力。在父母教育下,他养成了谨慎持家的习惯,而后成为了一名农民。此后,随着家庭需要变化,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只能独自抚养女儿成长。而就在这个低谷时刻,他选择了出家寻求答案,最终在1983年成为了一名正式的 道士。
经过数年的云游四海学习交流后, 陈世杰来到了泰安碧霞祠挂单修行,并在梦中被召唤去骊山老母殿,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骊山之旅。但因为卜卦显示缘分未到,所以不得不离去。当张宇正道长写信邀请他返回时,一切似乎又重演,但这一回“缘分已到”,于是便留下并开始数十年的修行生活。这段经历如同一部传奇小说,让人难以忘怀,也成为了骊山众多香火中的佳话之一。
然而,当我详细了解那些年代里老母殿的情况时,却发现它曾经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型寺庙,但因兵燹战乱和时间流转,其规模逐渐缩小至仅剩三进房舍,其中包括破败不堪的大殿、中殿以及前面的门楼。一尊泥塑坐像虽然保存完整,但丹青剥落满是灰尘。这就是当初陈圆明道长面临的问题——如何从这种状态中挽救过来?
通过取消门票收费、设立捐款箱以及宣传筹款事宜等方式, 陈圆明道長成功地吸引了众多善良的心灵,为其宏大的愿景提供资金支持。他的决心如此坚定,即使面对困难险阻也不屈服,最终实现了自己对老母亲庙宇改造的事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