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叫庄周,是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生活充满了贫穷和艰辛,他曾做过地方上的小吏,但一生都未能脱离贫困。在一次借粮的经历中,他向监河侯借米,监河侯答应后,庄子便去为路边车辙沟里的一条鱼取水。这条鱼对他说,只要他的河塘填满了,就会变成干燥的池塘。这样的故事反映出庄子的性格——他总是寻求平衡和谐。
《庄子》是一本由庄周及其同代人所著作的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看似荒谬但实际深刻的思想。书中的道理如海洋般广阔,如深渊般难以捉摸,让人感叹其言辞虽尽而余味无穷。
与老子相比,庄子的时代更为混乱。他生活在一个已经发生了激烈争斗并且残酷化的大社会,不仅诸侯国减少到了十几个,而且只有七个强大国家仍然存在。而这些强大的统治者视人民如草芥,将他们像割草一样残害着。世界变得像一个巨大的靶场,只有侥幸才能生存,而人民过着如倒悬梁上一般艰难的日子,没有真理,没有是非。
学者之间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而这争论就像是风起云涌、万声齐鸣,又像是即将破壳而出的鸟儿叫嚷,这些都没有意义,也不能解决问题。庄子用比喻来形容这种情况:人们担心小偷锁好箱柜,但大盗却能够带走整个家园,并且还担心主人锁得不够紧。此时此刻,即便是圣人的智慧,也不过成为了一份丰厚礼物,被篡夺政权的人所窃取。
根据庄子的观点,圣人的智慧和贤者的才能,是导致天下祸乱根源的一部分。他认为圣人们通过提倡仁义礼制,从古至今造成了人类分裂为君子小人的局面,使人们发展出了智慧与竞争,最终引发战争与冲突。他提出,如果封住思想家的嘴巴,让人们保留自己的智慧,那么人民可以回归纯朴之本,从而避免纷争和战争。
相较于老子的愿望,小国寡民,庄子的愿望则更加远-reaching,他梦想的是回到一个状态,在那个时代,人类与动物共处,无需文明礼仪。这意味着他对现有的文明成果持有极度批判态度,更希望回到一种原始、简单甚至野蛮的地位,以避免机械化思维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的悲哀更深,因为他看到的是一种无法挽回的事实——文明进步只是为了引发更多的问题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