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六心无欲则刚在自然中的解读

南华真经注疏:心无欲则刚的自然解读

在自然界中,天之运行不需主动而自动;地之处所亦无心而自止。日月争辉并非有情感的竞争,而是自然的代谢过程。四时八节、云雨施行,覆育万物,无需人为干预,只是顺应自然规律。

谁能掌握这种运行?谁能维持这份纲常?谁居无事,却推动万物前进?这些疑问都是假设性的,没有实际存在的人或物能够控制这些过程。

是否有机制限制了它们不得不这样做?或者说,它们运转却不能自己停止?

云会变成雨吗?雨会变成云吗?这两者相互作用,但没有共同的源头。

风起于北方,一往一来,有#1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

巫咸招曰:“来,我将告诉你。”天有六极五常,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法则和规律。当我们理解并顺应这些原理,就可以避免过多地追问其原因,因为一切都已经如此安排好了。

帝王若能顺从这一道理,就可以治国平安;反之,如果逆乱了天道,那么就会带来灾难和混乱。

九州的地理环境得以治理,使得德行充实,并照耀下土。这就是上皇般的治理方式,让众生乐于推崇,不必担忧,而百姓也愿意接受,从而实现了太平盛世。

商大宰荡向庄子询问仁义的问题。庄子回答说:“虎狼也是仁爱。”

太宰又问:“请教至仁是什么?”

庄子回答:“至仁无亲。”

太宰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你认为至仁是不孝可吗?”

庄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至仁还在那里,还不足以谈论孝敬。”

这个话题超越了过度强调孝敬以及不足以为言的问题。而忘记亲情、忘记爱与忘记孝敬更为难以达到的境界。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讨论的是远超常人的境界,而非一般人的行为规范和名词定义。

有人在南方走到郢(今湖北省江陵县)时,他们虽然看到冥山(位于北极),但由于他们正在南方,所以看去更远。这就像人们虽然知道至高纯粹的心灵状态,但由于他们身处凡尘世界,所以感到它更加遥不可及。此外,即便我们深知至高纯粹的心灵状态,也很难真正体验到它,因为我们的内心通常被各种情绪填满。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放下个人偏见和感情,与周围的一切保持一种淡然态度,那么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兼忘”的意义——既把个人的需求置于次要位置,又让整个社会成员都忽略自己的私利,以达到一种共鸣与合作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整个社会也会获得平衡与稳定。但如果每个人都试图寻求对自己最大利益的情况,那么社会就无法达到真正的均衡和谐,因为每个个体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而这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忽视基础上的,因此很难实现“兼忘”。

因此,当德性遗留下来,如同尧舜时代那样深刻丰富,却依然被人们遗忘,我们应该明白,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那些恩泽惠及千秋万代,也不会引起人们注意,因为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地融入生活中去了。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似乎都沉浸于自身需要,无须思考更多,这正是“兼忘”所指示的一种境界——即使最伟大的德性也可能被遗忘,被时间淹没,使其成为过去的一个历史篇章,只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未来的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