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俗姓陈,字德安,常被尊称为智者大师,也被后人奉为“东土释迦”。这位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生于538年,就是梁武帝大同四年。当时是一个佛法得到普遍遵奉的时代,也是一个干戈四起的时代,早在智顗出生之前,为避战乱,他的家庭就已随着衣冠南渡的浪潮迁至荆州华容。他的父亲陈起祖在梁朝做官,文武兼通,深受萧绎的赏识——那时萧绎还以湘东王的身份担任荆州刺史——至萧绎即位,其更被封为益阳侯。他的哥哥也身任中兵参军一职。总之,这个家庭在当时仍能享有较为平静而舒适的生活。
到智顗十五岁时,江陵为西魏军队攻破,梁元帝被杀,大事不刍牛无肉。此刻,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昔梁荆百万,一朝仆妾”、“叹荣会之难久,痛凋离之易及”,当他深深感到三界火宅、世间无常的时候,便发弘大愿誓作沙门荷负,为己重任。然而为了不拂逆双亲意志,他并未立即出家,只是自己日夜不松懈地礼拜诵经。不久后父母双双离世,此一次面对兄长反对再未退让,并说铭肌刻骨意不可移随即投长沙果愿寺法绪大师出家。
剃度后,在真谛三藏的大慧旷律师门下学习《金光明经》、《摄大乘论》、《唯识论》等经典,并从其受具足戒。在此之后,不久他就在湖南衡阳南方的大贤山闭关专修《法华》、《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同时实践方等忏法获有许多较好的经验。
陈天嘉元年,即二十三岁时去光州(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参访慧思禅师,在他门下精进学习长达七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有一次持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一句忽然心境朗照证得法华三昧前方便,这次领悟被世人称为“大苏妙悟”。但他仍接受慧思指导孜孜不倦地修行直至光大二年(567),才接过慧思衣钵承命前往金陵驻锡。
金陵瓦官寺,是智顗一生传法度众起点。他讲学能兼顾理论与实践强调教观双运解行并进。他把新的禅法带至金陵,还使当地义学有了一番新气象由此名扬教界,当时金陵上首僧均来就学所谓“金陵上匠德居僧首舍指南之位遵北面之礼其四方衿袖万里来者,不惜无赀之躯,以希一句之益可谓举国皈依,一时无双。
然而这种盛况固然意味了佛法传播上的成功,却未必指向学人对佛法真正实践八年后闻道参访者日益增多真正领悟者日益趋少甚至由于外务烦扰不已连智顗自身修行都无法顾及。这显然违背了智颇讲学初衷作为一位高僧他并未留恋这种喧喧行动,而是坚定拒绝了朝野挽留,在太建七年(575)离开金陵入天台山隐居。
到达天台山后智能制伽蓝白天讲解佛教导晚间亲自指导止观修习隐居期中,他面对种种幻象魔征岿然不动又经历了一番境界上的领悟,这被后人称为“华顶妙悟”。天台山隐居,是智能思想上前后二期分界点。在此之前主要沿袭继承慧思学术体系以般若经基本依据;在此之后则得以超离《大智度论》与师承影响认为般若共通于小乘只有《法华經》才演说了二乘成佛殊胜是不共般若境界正是在这个时期智能逐渐树立起天台宗基础。
十载寒暑倏忽而过至德三年(585),陈后主已经七次遣使求请智能出山说法人允诺再至金京,大开讲筵众人追捧场面毫不逊于瓦官寺时候由智能所作、天台宗基本经典之一《 法華文句》,在此时也得以广泛讲授。但很快四年过去、陈朝也告灭亡、他又一次离开金京至庐山讲学。最后晋王杨广诏请智能到扬州授戒,“ 智者 大师”这一尊称,便来自于杨广隋开皇十二年(592),智能回到庐山,又去往潭州、南岳最后到达荆州 次一年 他 为报答自己生长地方恩德 在 当阳县玉泉 山 建立 玉泉 寺 天台宗 三 大 基本 经典 中 的 《 法華玄義 》 和 《 摩訶止觀 》 两部都是 在 玉泉 寺 得 以 完成 至 此 天 台 宗 理 论 体 系 也 终 告 完 善 开皇 十五 年 (595) 晉 王 楊 廣 遣 將 請 智 顃 赴 金 京 行 至 石 城 時 他 因 疾 在 石 城 寺 前 安 庸 圓寂 去 世 前 恰 好 讲 完 《 觀 心 論 》 世 壽 六 十 僧 腊 四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