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中国十大影响力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勤奋和学问的光芒。尽管出身贫寒,但他依靠替人帮工来资助自己的学习。他曾经拜师学习《诗经》,并因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解,被誉为“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然而,在仕途上,他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次考试中,由于不符合命题主旨,未能获得郎中的职位,只得以景科身份为文学掌故。
但他的才华和政绩很快被认可,他被推荐担任重要职务,如博士、给事中等,并多次提倡清明的朝政和纯正的人伦道德。他提出“礼让为国”的理念,并主张从君臣做起,以维护社会秩序。他还建议减少宫室之度,省去靡丽之饰,以及考察制度、修整内外,以近忠正远巧佞。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汉成帝即位后,匡衡继续发挥影响力,不仅在朝廷议政中引经据理,还常常向皇帝上书谏言,最著名的是关于治理天下的奏疏。在建昭三年(前36年),他继承丞相韦玄成成为丞相,并被赐封乐安侯。在治国方面,他坚持“礼让为国”,认为只有首先从君臣之间做起才能实现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
然而,在汉成帝死后,随着新一代统治者的兴起,匡衡的地位开始动摇。他遭到诽谤,被捕入狱,最终免官归隐,一病而死。这段曲折的人生,使得后世更加敬仰他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