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蕃为官耿直,桓帝朝时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在当时“海内希风之流共相标榜”的名士品题中,被尊为“三君”之一。“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后汉书?党锢列传》)另二君是窦武与刘淑,这两人其实是因缘际会的人物,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分量;窦武号为三君之首,只是一个人物。三君以下,才是“人之英”的“八俊”,即李膺、杜密等辈;以次是“能以德行引人”的“八顾”,即郭泰、范滂等辈,是汉末名士中最典型、最能代表清议人物风采的人物;“能导人追宗”的“八及”,即张俭、岑喱等辈;“能以财救人”的“八厨”,即度尚、张邈等辈。在清议名士的这个名单中,陈蕃不但是当时为人所宗,也是后世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
陈蕃立志扫除天下
陈蕃少年时就有“名士风流大不拘”的派头,不打扫庭院便史有明文,《后汉书》本传道:
蕃年十五,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对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对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后人在谈到陈蕃时常提起他的少年之志,如陆游在《读陈蕃传》一诗中写到:
莫笑书生一卷书,
唐虞事业正关渠。
汉廷若有真王佐,
天下何须费扫除。
杨万里亦有句云:
仲举高谈亦壮哉,
白头狼狈只堪哀。
枉教一室尘如积,
天下何曾扫得来?
徐孺下陈蕃榻
以后来的行状看,他确不是大言欺人以掩小失。他生活细节更有一项记录的事,是他不接待宾客宅中的连多余床榻都不准备。他经李固表荐,上疏征召入朝,为议郎,再迁青州乐安太守,“郡人周璎、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独他能够致焉。这条记载不是孤证,《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还有取自袁宏《汉纪》的记载:“ 陈蕃为豫章太守……性方峻,不接宾客。”
这条记载因为王勋写进了《滕王阁序》,大家读熟了所以更为知晓。此外,还有一段历史上发生的事,与他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那就是宦官矫杀宁死不折的情况。当那时候的皇权与民间权力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很多忠良被害的情景。而陳藩最後也是为了這個原因而被害。
结语
总结来说,从一个角度看,可以认为陳藩是一位坚持原则直面困难并且敢于抗争的人。但另一方面,他的一些行为可能也显示出一种过于强硬和固执的特点,这种特点虽然可以让他成为一个坚定无畏的领导者,但同时也可能会使他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情况,并因此遭受损失。在分析歷史人物時,我们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們,並且要考虑他们所處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环境對其形塑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