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历史典故100篇数据驱动探究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蕃为官耿直,桓帝朝时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陈蕃在当时“海内希风之流共相标榜”的名士品题中,被尊为“三君”之一。“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后汉书?党锢列传》)另二君是窦武与刘淑,这两人其实是因缘际会的人物,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分量;窦武号为三君之首,只是一个人物。三君以下,才是“人之英”的“八俊”,即李膺、杜密等辈;以次是“能以德行引人”的“八顾”,即郭泰、范滂等辈,是汉末名士中最典型、最能代表清议人物风采的人物;“能导人追宗”的“八及”,即张俭、岑喱等辈;“能以财救人”的“八厨”,即度尚、张邈等辈。在清议名士的这个名单中,陈蕃不但是当时为人所宗,也是后世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

陈蕃立志,扫除天下

陳藩為人的性格剛毅,他常常犯颜直谏。公卿们廷议征讨"山贼"下诏举孝廉茂才,他都要上疏批驳,说小民作恶罪在官吏侵暴,以澄清吏治才可解决何必事事下诏开倖进之路。一顿驳 驳得公卿同僚人人侧目,只得把他外放作豫章太守免得碍事。

徐孺子,即徐稚,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称作南州高士。陳藩曾多次赠粮给徐孺子,但徐稚认为非自力而不食,就把粮食都送给了其他贫苦人家。当时候的陳藩任豫章郡太守极其敬重徐稚礼聘请徐稚担任功曹。但由于他的拒绝态度和坚持原则,对於權貴勢力的威逼利誘毫無動搖,使他們感到棘手。

宦官矫杀宁死不折

漢桓帝死後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時期。大將軍窦武被封,大傅陳蓄定計铲除宦官勢力。

168年5月,大将军窦武在陈蓄建言下,上奏窦太后诛灭宦官,最终省内的宰相管霸苏康被处决。而8月,因其计划未能成功,而遭到反击,最终失势身亡。

他的最后一幕记载如下:

据《后汉书·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记载:“萧统前起兵伐蜀,为国除害。”

附:陈藋所作《理李膺等疏》

延熹九年(166),宰相以李膺等结党"诽讪朝廷"捕入狱,是为第一次"党锢之祸”。此疏斥皇帝昏庸,更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不愧"不畏强御”之誉。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他对待权贵势力的坚定立场,以及对国家大计的深刻见解。他的一生充满了鲜明的事迹,让后世永远铭记他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在这百篇历史典故中,他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生的正直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