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参同契》作者传承的基本状况,对《参同契》的作者传承情况进行一次探讨。本文将集中针对《参同契》下篇提出三个疑问,通过对疑问的考察,重新提出《参同契》的作者传承体系的可行性倾向。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 作者传承
《参同契》一书被称为“万古丹经王”,在道教丹功上,与《悟真篇》合称“双壁”,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内丹还是外丹,无不把《参同契》放在非常崇高的地位,后世的丹家都通过作注的方式对《参同契》进行过进一步的阐发。诸多派别的丹功对其有着和于自身派别的阐述。但是由于典籍中的文献材料很少,对参与此书创作的人物更是有多种版本现于世间,有莫衷一是之说。
史料梳理
(1)彭晓注本
在彭晓引,《神仙传》中记载:“魏伯阳者,上虞人也。世袭簪裾,不仕于朝。修真潜默,以养志虚无,为博瞻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以道自从,每视轩冕,如秕糠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三篇。”彭晓本所示出的是这样一个流转过程:魏伯阳先后授与徐从事和淳于叔通,而淳于叔通则将此书流布於世。
(2)阴长生注本
阴长生注本序言中指出:“盖闻周易学者,其学虽浅,其奥甚深;而尤以内观外照之术最难求也。”他认为,《周易參合同義》,即由徐從事擬龍虎天文而作第一篇,上、中、下三篇分別傳與魏君及淳於叔通二人。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淳於叔通补续后的重要性,因为他的作品取象三才,是为三卷,并且他亲侍徐君习此经,因此对于乾坤设爻位以及卦配日月等方面具有深刻理解。
(3)容字号无名氏注本
无名氏注本序言中提到:“当时真人号龙虎上经……後魏君改為參同契托在周易……圣人傳授故曰經也。”它提供了一条不同的历史线索,即凌阳子曾经隐匿地向徐从事教授了这部著作,并由其继续向淳于君教授,最终由淳于君完成并广泛散布。这段历史线索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但同时也有争议,因为它没有明确说明凌阳子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具体关系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动。
除了这些主要文献,还有一些旁证材料可以参考,比如曾慥(1155年以前)的玄光说,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徐从事拟龙虎天文而创作第一部分,然后魏伯阳继任完成第二部分,而最后是由淳于叔通整合所有内容来完成第三部分。在刘知古(唐明皇时期)的一次讲座里,他详细介绍了这个故事,并且指出了很多细节上的错误。他认为,这个故事是一个比喻,用来说明修炼金石的事业需要经过几个阶段才能达到完美境界。而葛洪(284-364年),东晋时期的一个著名道士,也写了一些关于这部作品的事情,他认为这是一个用来帮助人们理解和学习修炼方法的手册,而不是简单的一系列文字游戏或者数学问题。
陶弘景(456-536年)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撰写了一些关于秘密法术和超自然力量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小故事。他提到了一个叫做定录府的人物,这个人据说能使用一些神奇力量,但是陶弘景并不确定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存在。他还提到了一个叫做云笈七笺的人物,他们可能是一组能够解释各种秘密法术和超自然力量的手册或工具包。在张玄德(唐代)的著作中,我们发现更多关于早期历史事件的情况,比如刘玄穆听闻到有关金石的事迹后感到好奇并试图自己去了解,只不过因为缺乏足够的情感投入导致失败。而我们还发现其他一些历史记录,如陆德明、颜氏家训等,都提供了不同角度下的见解,他们通常都是基于某个特定的理论或信念系统来分析这一点,从而得出结论。”
前人结论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大多数评论员都同意这种观点,即每个版本都是独立创建出来,而且它们互相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由于是如此复杂,所以必须更加仔细地审查这些信息。
汪启明先生最近就此进行了一番考证,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每个人都同意五代以前三家的版权均属于合著。
其次,将早期版本与现代版本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共同点,但也有很大的差异。
最后,将现代版本与原始资料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共同点,但也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找到真正正确答案,那么我们应该关注那些最接近原始资料的地方,那就是五代以前三个人的工作。如果我们只关心现代资料的话,那么我们的答案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就像迷失在迷雾之中一样无法找回方向。
总体来说,对待这些问题时,我认为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非常重要。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够激励大家去寻找更多信息,无论是在任何时代,也许隐藏在任何地方,只要你愿意去寻找,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当我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会走多远,但现在看来,我已经走得相当远了。我期待着听到你们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的旅程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