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失道

妙本自然,体性虚无,固无得无丧,若约人则禀和气,含道而也。当上古性纯质朴,三皇五帝以来,失其素真,帝王有为、人民性革,道德丧后,仁义礼智权势焉。且天地动静者,不动运,无以挤排日月星辰;不宁静,无以厚载生长动植。万物山川所依之德也。

盖禀大道,是自然之化也。《易》云:太极生两仪,再生三才,而万物乃成矣。应用匠成茂养,这便是大道的用法了。道存则生,即使离去亦能自在;非此非彼,便是非我之境界了。

人生而静,与天地同一正气。在这个清净的本源中,我们如同游走于六尘之中奔波于世事,以至灵台空空,无处安身光明不见。这便是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本色,被束缚于生命与死亡之间。此理虽难显露,则人诛杀之;又难隐秘,则鬼神诛杀之。

因此,当我们失去这条道路时,便会出现问题。一方面,如果天失去这条道路,那阳光就无法普照;另一方面,如果地失去这条道路,那阴霾就会四起。如果神灵失去了这条路径,他们的休息将永远绝迹。而谷穗缺乏这条路径,它们的水流就会干涸完毕。不论是何种生命都在没有那条路的时候,就无法继续前行了。如果国家主子(即君主)失去了这条道路,他就将丢掉整个国家;如果侯王(地方官)失去了那条路径,他就将丢掉自己的国土。而普通百姓一旦迷失方向,也必然会葬送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的冲激与和谐达到最终状态时,我们就在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从而使用起到了“ 道”的作用。在这种冲合中保持平衡,没有任何损耗,因为我们始终保留着作为“ 道”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说,只有真正理解并遵循这一原则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让心灵得到慰藉,并找到内心深处那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平和与自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