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三十四章:大道渺兮,其能周遍。万物依赖它而生,然而不推辞;功业完成,却不贪图名声。它抚养万物而不自视为主宰,可以称之为“小”;万物归附于它而又不自以为掌控者,可以称之为“大”。正因为他始终没有自我膨胀到伟大的程度,所以才能达到真正的伟大和完满。

注释:

渺:同泛,广泛或渺小。

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不有:意为没有占有感,没有私心。

补充衣被一词,以增强文本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不为主:意指不是自己的,也就是说,是客观存在,不是主观造作的结果。

常无欲:表达的是一种超脱世俗欲望的心态,即使在最需要时也不求回报,这种境界可谓是高尚且难以企及。

延伸阅读1:

王弼《道德经注》解读:“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这里的大道并非单纯地指天地间的一种现象,它更深层次上体现了自然规律与宇宙运行的法则。而“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辭”的这一概念,则强调了生命对自然法则的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并不带来任何负担或牵绊。这一点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就是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处事如行水,不争其流。

延伸阅读2:

苏辙《老子解》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点:“世有生物而不辭者,祕將名之以為己有。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將辭物而不生。”这意味着那些能够接受并顺应自然法则的人,他们不会执着于个人的利益,而是愿意放下私心,从根本上实现个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共存。而那些试图通过排除竞争、控制环境来获得更多资源的人,最终会失去生命力,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给自己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老子的教导强调要顺应自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天人合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