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家祭之俗源自中原,宋代陆游曾有“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诗。此习俗在河南大部分地区均有,尤其以豫东地区最为常见。在过世之人下葬头一天晚上,其子嗣与亲朋聚集在灵棚,为其举行的祭祀仪式。一般在家祭过程中会有邀请的戏班子为其全程奏乐。
家祭
家祭,是家庭中对先人的尊崇和宗祠活动的简称。这是封建传统观念与文化源流的延续,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家族信仰活动。这种形式,在旧时较为普遍,在山西城乡都有,但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中已不多见,而在乡村中仍有一些流传。
家祭,又包含了不同的形式,如庙祭、墓祭、年祭四种情况。在山西境内,如今流传的是这四种形式。
当进行家庭规模较大的家祭时,堂屋正中的位置要挂上族谱图表,上面填写辈辈先祖名讳,并按年代次序排列至今近祖名讳,不仅要写入族谱,还要设立牌位。如果是简单碑身,则是一块木板,上书毛笔字,以示尊崇。
“神主碑”,平日收藏于壁龛之中,只在遇到家的那几天才取出供奉。族谱悬于壁上,“神主碑”则按辈份环列于供桌之上,长辈居中央,后辈侧处。当夜晚点灯或蜡烛照明时,那些长明灯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时间、次数和方法各地农村不同,但基本程序包括设香火、奠酒等,并由家主率领子女儿孙向神主行叩首礼,以及讲述先人事迹及业绩,以示教育后代效法光宗耀祖勤廉自勉,为祖先争光。
有的家庭还会诵念“祭文”,并展示“家训”或“祖训”,借此教育后代继承衣钵继续前进。而山西农村家的主要举行时间集中在春节期间、农历七月十五以及清明节或是 祖先忌日时进行。
庙祭通常是在旧时的家族庙宇举行,这里的庙宇往往也是整个家族甚至一个小镇共同维护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当春节来临或者其他重要节日,都会组织一次大型的宗祠庆典,由族长领衔洒扫厅堂摆放供品焚香奠酒遥敬,以及其他各种仪式。当夜深人静,每个人都会围坐在一起,无论年龄大小,一起叩拜向着画像低头致意,这个过程既充满了严肃性,也充满了温馨感染,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所属于的大团圆和历史悠久的情感纽带。
墓礼则是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对逝者坟茔进行拜访和纪念。在这里,每个坟茎旁边都有一片树林,有时候是柳树,有时候是松柏,它们成为了守护者,就像孩子们用哭丧棒插入土壤里生长出来一样。而这些树木也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与他们埋葬的人紧密相连,他们相信只要保持这个联系,那些已经离开的人就不会真正消失,而只是暂别我们身边罢了。在一些特别的时候,比如春季清明或者七月十五,这些人们还会携带食物纸钱前往安慰亡灵,同时给他们添土增草,或许还有剪制成衣形状的小纸片,用以送给那些远方寒冷而孤独的心灵,让它们穿戴得更加温暖舒适一点;当然也有那些无法抑制悲痛泪水涟涟地落在地上的情景,因为这是对已逝亲人的最后一丝关怀,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