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古风,家祭仪式自宋代诗人陆游之笔下流传至今。豫东地区尤为盛行,逝者之夜,其子孙与亲友聚首灵前,戏班乐声相伴。此俗虽因时变而渐失于城邑,却在乡村间依旧延续。
家祭,即祀祖先、宗祠活动简称,是封建观念与文化遗存的体现。山西城乡曾广泛存在,如今已不多见,但仍有其余韵。在山西农村,这种形式主要有四种:家祭、庙祭、墓祭和年祭。
在堂屋正中悬挂着家族谱图,上记辈辈先祖姓名按年代排列至今。近亲名讳不仅需书于谱上,还须设立“牌位”,高尺把木座镶刻方头或圆头碑形,以示尊崇。牌位背面写明神主姓名及立人信息。
族谱悬于壁上,“神主碑”环列供桌旁,长辈居中央后辈侧侍。在堂屋内设置供桌围绣花或印花裙装饰,并置香炉以供焚香。晚间点灯照明,称为长明灯,以示敬畏。
家庭时间、频率及方式各异,但基本程序包括设供品、焚香、奠酒等。家主率子女儿孙向神主拜礼并讲述先人事迹,以教育后代效法。而有的家庭,在诵读“祭文”后,还会展示“家训”或“祖训”。
山西农村的家祭通常在春节、中元节清明时节或者是祖先忌日举行。而庙祭则是在家族庙宇中进行,一般是族内一致行动,有较大规模和气势。在今日乡村中已少见,但仍保留一些习俗如认亲族时拜访庙宇。
墓祭往往到坟地前去缅怀,其中坟地称作“祖坟”。每个坟前都设有石供桌,有钱人家的墓碑记录逝者的生卒日期。在坟前常植柳树守护,或栽松柏形成方形保护环境。此类墓葬遍布山西省,如司马光公墓周围植树伴随宗庙碑刻等。
墓祭时间集中在春节清明节七月十五,以及家庭成员寿辰婚嫁时。大部分农民带食盒点心酒纸铁锨前往摆放仪式物品并跪拜四叩首;春季扫土增肥;七月十五烧剪纸衣送寒衣;妇女痛哭哀悼亡夫。这一切,都成为了对死者深情的纪念与表达无尽哀思的情感纽带。
年 祭,则是年度一次的大型活动,对祖宗进行隆重的敬献。一年一度,在除夕晚上派人郊外焚香叩首迎接,然后在新年的第一天全家团聚举行丰盛宴席,与远方亲朋好友互赠祝福,是一种集体性的庆典活动,让人们共享欢乐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