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五代宋初道教高士与学者,其生平神秘多谜。据《群谈采余》记载,他出生于渔人之手,衣裂儿生,似是从水中诞生的神话般的存在。而在毫州一带流传着“十里荷花出陈抟”的故事,却未提及他的真实父母,只留下对这位“老祖”的怀念和景仰。
关于他的生年和寿命,也充满了争议。《宋史·陈抟传》记载他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太华希夷志》则称其享年118岁。这一寿命虽比常人长,但对于修为深厚的道家高士而言,这种生命长度并不奇怪。但也有学者认为他可能活到了200岁左右,如庞觉《希夷先生传》的说法。
关于他的出身地,有两种说法,一是毫州真源,一是普州崇龛。两地都有相关遗迹和传说,当代四川学者仍坚持普州崇龛说的观点。而关于他名字的来源,与《庄子》中的描述有关,那里的“鹏之徙”、“扶摇上九万里”,以及其他象征性的描述,都预示着他的超凡脱俗性格。
童年的陈抟据说聪明过人,从四五岁起便能说话,并且迅速学习各种知识。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举进士不第之后的失意,以及亲人的去世,这些使得他更加向往道教的长生久视生活方式。在后唐时期,他接受了皇帝赐号清虚处士,并拒绝宫女赐给,而以诗表达自己的态度:“雪为肌体玉为腮”。
陈抟的一生充满了探索和研究,不仅在道术方面有卓越贡献,还涉猎易学、阴阳等领域。其著作如《龟鉴》,《心相学》,以及众多关于易经、阴阳理论等方面的小册子,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在晚年,他隐居华山台观,与同道者的交流深入,对弈棋艺甚至影响朝政。
然而最终,在宋太宗召见并被授予希夷先生称号后,他选择避开官职,最终在华山仙逝,享年118岁。此后的历史记录显示,其墓穴曾被盗窃,但至今华山仍保留着许多与其相关的地标,如玉泉院、希夷峡等,以及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