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历史中的山西民俗,家祭之风。从宋代陆游的诗句“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见,这种习俗源远流长。在河南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豫东地区,这一传统在过世之人下葬当晚,子嗣与亲朋聚集于灵棚举行的祭祀仪式中得以体现。戏班子的演奏为全程增色。
家祭,是家庭中对祖先和宗祠进行简化的祭礼活动,它承载着封建传统观念与文化遗存,带有迷信色彩,是家族信仰活动的一部分。在旧时较为普遍,但随着新中国成立,在城市已不多见,而在乡村仍然保留着。
家祭形式包括四种:家祭、庙祭、墓祭和年祭。在山西境内,只有这四种形式流传至今。
在堂屋正中央,要挂上家的谱或族谱,上面记录了辈辈先人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按年代次序排列至今。近祖的名讳,不仅要写入“家谱”、“族谱”,还要设立牌位,以木刻成方头或圆头碑状。如果简单些,则是一块木板,上书毛笔字,并标明神主人儿或孙立名及祖先生卒年月日。
遇到家祭时,将收藏于壁龛中的“神主碑”取出供奉。“族谱”悬挂于壁上,“神主碑”则环列于供桌上,区分长辈与后辈。一般设在堂屋,一些富有人家的则专设堂屋并有专用供桌,有绣花或印花桌裙。大多数供品是新鲜果品、干果、点心,还会设置香炉供人们跪拜烧香,以及油灯或蜡烛照明。晚间,在家的灵魂前,都会点燃长明灯。
各地农村对于时间、次数以及方法都不同,但基本程序通常包括设定祭品、焚香和奠酒,然后由家庭成员向神主行叩首礼,并讲述先人的行状及业绩教育后人。而有的家庭还会诵读“ 祭文”,展示“ 家训”或者“ 祖训”。
山西农村通常在春节期间、新年的七月十五日清明节,或是在祖先忌日时进行。此外,也有些地方因特定的事件如婚嫁而特别举办墓祭仪式,如六十岁、三十岁等重要寿辰庆祝时期也会举行。
墓地前常有一石供桌,有钱人家的坟头甚至还有立起墓碑,上记姓名及其生卒日期。而树木则成为守护坟头的一份象征性存在,一般选择柳树易成活且耐寒,即使冬季严寒,也能留下哭丧棒插入土中而成活。这类似保护坟茔的方式,使得这些守护者成为古老家族精神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逝者的纪念。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类型,还有一些其他形式,如每逢重大节气如春分、中秋等,每个家族都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来调整时间和方式,从而确保能够遵循既定的规矩,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里,这都是一个深植民俗文化的心脏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