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人生感悟的祭礼之声诉说着深藏于岁月间的家国情怀

这种家祭,是封建传统观念与文化源流的延续,也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家族信仰活动。在山西城乡,这种形式较为普遍,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中已不多见,在乡村中却至今仍有流传。

家祭时,在堂屋正中要挂上家谱,并在大范围的家祭中将族谱挂于墙上。这种家谱与族谱是一张图表,上面填写辈辈先祖的名讳,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至今。近祖的名讳,不仅“家谱”、“族谱”上要写,而且要设“牌位”。这些牌位高尺把,以木刻成方头或圆头碑状。如果是简单的碑身,则是一块木板,上书毛笔字。

当遇有家祭时,这些牌位才被取出供祭。在山西农村,这种习俗称作“请‘主’”。族谱悬于壁上,“神主碑”则按辈份环列于供桌之上,长辈居中,后辈在侧。

供桌,一般设在堂屋,或专门设立,有专用供桌、绣花或印花桌裙、香炉和灯光等。晚间点油灯或蜡烛,以供照明。当夜晚举行家的仪式时,供桌上的灯是不熄灭的,被称为长明灯。

家庭成员会跪拜磕头用的布垫,以便行叩拜礼。在基本程序中,要有设祭品、焚香、奠酒,以及向神主行四叩首礼并讲述先人的事迹和业绩,为子孙们教育以示效法。此外,还会诵念“祭文”,并展示“家训”或“祖训”。

山西农村中的庙祭往往规模宏大,由族长者领首进行洒扫庙宇、摆设供品、焚香祷祝及奠酒遥敬。这一仪式通常由族内长者居中心,与其他人一起焚香并行四叩礼。而墓祭则是在祖先坟茔地进行,将食盒装满点心、小酒、高级纸张以及铁锨,然后到坟前摆开物品,并进行点心、小酒献纳,以及烧纸等仪式,同时也会往坟头添土或者送寒衣。

最后,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一次年祭,对整个家族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其中包括了对曾经逝去亲人的纪念和对未来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