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陕西龙门洞,春日暖阳下,一位名叫丘处机的道士踏上了这片神秘大地。公元1180年,他以三十二岁之龄,在金大定二十年的春天,以苦炼性和深厚儒学功底,习儒参道,并精研道学精华。一方面践行丹功,一方面吟咏作诗,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1182年毕知常来龙门洞之后,这里并无庙宇和丹房,只能居住在天然石洞中。尽管环境简陋,但丘祖不以苦为苦,却把这种苦视为修行的捷径。他说:“幽居石室仙乡近,不假环墙世事遥。”他所居之洞,即现在龙门道院中七真楼后面的石洞,是当年他修真炼养之所。
在龙门期间,丘祖衣食住行依然清苦,只不过不再去乞食。他说:“著假空贪齐李杜,明真何必等松乔。”他认为诗写得再好,也是无用的,最重要的是从实际功夫做起。那既然不作诗,又将如何?“时时皂白浮沉景,显贯真空慰寂寥。”每日里打坐,在静定中空贯灵台,抱元守一,凝神调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第三年到第五年的期间,由于求师问道、慕名拜访的人渐多,上至公卿王妃,下至士庶百姓等,都纷纷前来探访。这时的情况又有不同的变化。信函传递日渐频繁,从他的应答诗中,我们可窥见一番:对待这些人,他用诗来谈道论修行,而不是一般客套应酬。
然而,当自然灾害如旱灾、瘟疫接踵而来时,对于众生万民的痛苦与困境,他也不能视若罔闻。在《愍物》诗中,他大声疾呼:“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
最后,这位孤独而伟大的高僧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关于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之间平衡关系的一生的故事。他的生命是一次一次勇敢面对现实、不断追求内心平静与真正智慧的过程。而他的故事,也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云龛七载见功夫”,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生命旅途中的成长与变迁,以及对于理想和精神追求的一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