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藏于三秦大地的仙乡中,我,一个四年来在陕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工作的学者,在追寻道教研究的道路上,不仅为这片土地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所感叹,也被当代高道大德们坚守修行的故事所激动。陈圆明道长,这位在骊山老母殿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恢复修建老母殿的人物,就曾让我闻名遐迩,令我不禁怀抱着拜访之愿。但是,繁忙的手头工作总是阻碍了我的计划。直到2017年的岁尾,我终于得以与刘康乐博士一同前往老母宫,与陈道长进行一次专访。
那日,我们驱车前往骊山老母宫。在行前,我们已经与金明立道长取得联系,由于我们晚到的原因,他已经在山门等候多时。我们先随着金明立道长参观各殿,他对每个殿堂的修建经历和供奉主神的历史都讲解得清晰透彻。我由衷赞叹他的思路清晰和口才伶俐。
来到客堂,我们急切地想见到陈圆明道长。金明立道长说已嘱人去请。不久,我听到了外面的脚步声渐近,便站起身来。当陈圆明 道长缓步进入客堂时,他个头虽不高,但气魄非凡,精神矍铄,面容憨厚慈祥,让人感到亲如故人的温暖。
整个采访过程中,陈圆明 道长始终保持微笑,对筹款修庙的事迹他显得恬淡平静,无怨无悔,只有庙宇修成后的欣慰。他谈及弘扬道教、养身修心时,则流露出责任与使命的情怀。
此次采访中,还特邀来了一直致力于老母宫文化研究的刘建民老师,以及金明立 道長,他们提及往事,使这次访谈更加丰富生动。我谨通过整理这次采访,将陈圆明 道长千辛万苦维护庙宇、百折不挠躬行弘法的一生和其朴素箴言分享给读者和同胞们。
一、谨持家教,虔诚奉道
陳圓明,是一個來自陝西省白河縣東河鄉寺坡村(今屬湖北省郧縣)的農民家庭出生的男人。他天資聰慧,被父母亲與兄姊們宠爱。在鄉村小學讀書至五年級時,他進入了縣城宣傳軍事干部學校三年後回鄉務農。他家的祖辈都是耕讀世家,以樂善好施著稱於世。
陳世杰從小信仰家傳之信仰,其父親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善人,而他的媽媽則是一生斋素勤俭持家。她們對子女教育以“孝悌忠義”為基準,並且他們全家都是信徒,有三哥還成為了一名出家的禪士。
二、艰辛筹款开源节流
當我寫下這篇訪問記錄時,我特別查閱了當時老 母 殿 的 資料,以了解陳圓 明 道長接管時 老 母 殿 的 狀況。根據《臨潼縣志》,初期庙本小,但順治年代黃冠傅姓者增添建築層阁後方可北眺城邑景色如畫。但歷史變化後,這座西安市文物保護單位只剩下破敗的小規模殿堂,更有著丹青減色滿身灰塵的大像。而就在這種狀況下,陳圓 明 道長毅然接管並投入自己所有積蓄,用多種方式籌集善款來改善狀態。
他取消門票收費,在各處設置捐款箱讓香客捐助,並在重要節日上展示募捐信息號召支持。此外,他也向海外熱心人士宣傳自己的計劃獲得支持,最终成功籌集了足夠資金進行重建工程。
請問您是否知道,這樣一位為恢復古跡付出了無數努力的人背后,又藏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呢?我們一起走进骊山老母宫,与 陈 圆 明 老 師 一 起 探索 这 个 历史 和 信仰 的 地方,看看他能否为我们揭开这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