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释道的代表人物中有谁能比陈圆明老道长更具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就像骊山上那座古老而神秘的母宫承载着深厚

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有着一片被誉为仙乡的地方——三秦大地。在这里,我有幸在陕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工作四年,深入研究道教的历史和文化。陈圆明道长的故事,让我既感叹于陕西道教悠久而深厚的传统,又被其修行故事中的智慧与坚持所感动。

早已耳闻陈圆明道长为了恢复骊山老母殿,不懈努力、付出心血的事迹,玄门内外人士都对其赞不绝口。我一直期待能拜访这位高道,但手头繁忙,直到2017年岁末,当我终于有机会,与刘康乐博士一起前往老母宫时,那份期待得以实现。

12月26日清晨,我们来到骊山老母宫,这座充满历史沉淀与文化遗产的神圣之地。金明立道长已经在山门等候多时,他是我们参观期间提供了详尽解说,为我们的了解增添了许多知识。随后,我们见到了陈圆明道长,他个头虽不高,却魁梧而精神矍铄,面容慈祥让人感到亲切。

整个采访过程中,陈圆明道长始终保持微笑,同时展现出真诚与含蓄。他谈及筹款修庙时显得恬淡无忧,对庙宇修成后的欣慰更是不言而喻。在谈论弘扬道教和养身修心时,他才态度坚定且健谈,如同一个守望者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

此次采访中,我们还邀请到了专注于老母宫文化研究的刘建民老师,他对于老母殿发展以及信仰有着深刻理解。在他的引导下,这次访谈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我对此表示深深感激。

通过整理这次采访,我希望能够分享给大家陈圆明道长千辛万苦修复庙宇、百折不挠躬行弘法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朴素却又渗透着智慧的话语。一、谨持家教,以虔诚奉祀为本

陈圆明,即俗名陈世杰,是1933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出生的,在湖北郧县的一个家庭里诞生。他天资聪慧,被父母亲和兄姊们宠爱至极。自小接受乡村小学教育后,便进入宣传军事干部学校学习三年毕业回家务农。这一家族耕读世家的风范影响了他的价值观,而父亲“大善人”的形象,更是塑造了他的一生。他曾因妻子重病抚养女儿独自一人,一度发誓不再续娶,最终决定出家,以求母亲康复。

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 陈世杰听闻这一消息后十分欢迎,并最终在1983年武当紫霄宫正式开启新生活。当时他做事认真,与众同乐,为人谦逊赢得了紫霄宫师兄弟们的尊敬与推崇。而那个梦境中的“武当满三年,而后回昆仑”,在离开武当之后成为他追寻往昆仑之路的心愿。而那封张宇正书函,也成为了他重新踏上骊山之旅的一把钥匙。

二、艰辛筹款,以开源节流为原则

据《临潼县志》记载,当初黄冠傅姓者首先加盖扩建,使旧寺气象焉。但随著时间流转,该寺遭受兵燹破坏,再也未能达到记录上的辉煌状态。直到1988年的某个秋季,接管该寺的是一位名叫陳圓明的大德居士,他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改变。不仅捐出了自己的积蓄,还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善款,将捐款箱置于各殿神像前,让每一次拜神或游览都变成了支持寺院改善环境的一部分。此举迅速吸引了一群热心人的关注,他们纷纷投入资金帮助维护并扩建这座古老但仍然充满活力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