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顾颉刚,出生于1893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阳历五月八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书香世家。据我自述,我出生时祖父为我算命,命里缺土缺金,因此起名诵坤,以铭坚为字。早年,我开始学习,从2岁识字到6岁入私塾,再到8岁读毕四书。我14岁那年,当清廷废科举制度后,我考入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并在两年后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在那里,我常去玄妙观旧书肆阅读,21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校期间,我不仅嗜好京剧,还经常观看戏曲演出,这让我对中国戏剧故事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15年,因病返乡休养期间,我开始阅读康有为先生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号》,这让我对今古史家的看法有了自己的判断。1916年夏天,我作成《清代著述考》,并同一年秋季进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学习。在北大期间,由蔡元培校长、陈独秀和胡适教授等人的影响下,我对中国哲学和历史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后,我曾先后任职于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及复旦等多所大学,同时也担任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和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我在图书馆工作期间,更是受到胡适先生研究方法的启发,对古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化。此外,由于胡适等人的影响,以及自己对于辨伪材料的兴趣增强,使我转向古书与古史研究,最终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这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古史观点的大讨论。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国家遭遇九一八事变之后,即积极宣传团结抗日。1934年,与谭其骧共同创办历史地理专业刊物《禹贡》(半月刊),并成立禹贡学会;次年的1935年,又设立边疆研究会,致力于边疆地理研究,并宣传抗日思想。在抗战期间,我们转移到内地生活。1939年,在我的论文《中华民族是一个》中提出“汉人是许多民族混合起来的,他不是一个民族”。
1949年的政治环境变化后,一度被定性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而遭受批斗,但周恩来总理介入後恢复工作,并参与主持“二十四史”标点工作。但由於健康状况恶化,最终由白寿彝负责完成此项任务。1979年的末期身体状况渐渐恶化,不幸逝世于1980年的12月25日,是以脑溢血导致死亡。
我的师承关系主要包括:师从胡适先生,其余师兄弟如罗尔纲(专攻太平天国与晚清)、傅斯年(专攻先秦与语言)、周汝昌(红學)、唐德刚(晚清与近代)、吴晗(明朝)以及季羡林(印度學與梵文)。我的主要弟子则包括谭其骧、高鹏飞以及杨向奎,他们分别专注于历史地理學、中外文化交流與中國哲學方面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