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智亭,号玉溪道人,原籍河南省南召县,生于公元1924年。家庭世以经商为业,颇豪富。年18岁时,因日寇侵华,学校而辍学。
由于家学渊源,自幼养成民族自尊心理;且素喜读《留侯传》及陶渊明田园诗,早有出世之想。故在外敌侵侮,山河破碎之际,他于1941年2月只身投奔华山毛女洞出家,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道教的修行与研究。
闵智亭出家后,对道教义理之信仰,与日渐增。他最先往西安八仙宫挂单、参学,并受到监院邱明中的潜心研道者的教诲,又得拜著名高功赵理忠道长为师。在此期间,他因他年轻、能干,被推选担任“知随” (道观内执事称谓),受到不少有学识的老道长的教益。
1945年,他任八仙宫知客、行堂执事。1946年春,他踏上了南下参访的道路。在湖北武昌长春观从学习于监院陈明昆道长,并担任过高功经师、号房、巡寮等执事。他对待每一位老师,都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以求能够更快地达到修行的目的。
1950年代初期,他参与该观珍藏之明代《正统道藏》的翻检修补工作,有幸结识了著名道教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和主编《 道藏精华录》的丁福保先生。这段时间是他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方面的知识,为将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所在寺庙回到乡间。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局开始纠正错误政策恢复正常秩序,这让他又重新回到华山继续他的修行生活。在那里,他重建了一座服务社,用来帮助游客了解和体验华山上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遗产。
1985年应中国道教协会的邀请到北京主持“道教知识专修班”教学工作。这段时间里他还当选为中国国家政协委员,并担任多个职务,如陕西省宗教界代表会议代表等。他不仅是一位深厚造诣的大乘佛法教授,还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并且乐于分享的人类教育工作者,对许多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2年的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国国土学会副会长并兼任中国国土学院副院长,同时也被推举成为西安市文史资料保存委员会委员。此外,由於其對傳統藝術與文化事業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其名字也被收入為中國國務院授予榮譽稱號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獎勉」得主,並獲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獎勉」殊榮,這些荣誉都是对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卓越贡献的一种认可。
2004年的1月3日,在享受着一个充满爱与感激的人生的最后时光之后,最终告别尘世。当天晚上,就在北京那片静谧的地方,一位传奇般的人物走完了生命的小径,而这段旅程却是如此引人入胜,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伟大的灵魂——闵智亭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