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的画作《玄门十子图》中,有一幅文始真人像,这位文始真人就是尹喜,字文公,他是周末时期的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称为“关尹子”、“文始先生”、“文始真人”。尹喜不仅擅长天文学,还以其仁德著称。据说他曾隐居终南山,一心致力于学习和研究道家之学。
传说老子的青牛西行至秦川,恰逢尹喜担任函谷关令。由于老子极具学问和智慧,尹喜深知他的重要性,因此下令严格控制关口,不让任何陌生人物通过。此外,他还亲自安排道路清洁、焚香烧火,以示对老子的尊敬。当老子真的来到函谷关时,尹喜热情迎接,并三次叩拜,请老子留下,但最终未能挽留。之后,尹喜借故辞官,与老子同行至秦地。
在这段旅途中,老子向尹喜教授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并将《道德经》的全部内容赠予了他。在完成这一使命后,老子再次启程西行,其去向成谜。然而,对于这些经历的铭记与研读,《道德经》的五千言对尹喜而言是一份宝贵的遗产。
在道教历史上, 尹 喜的地位非常高,他常常与古圣贤一起祀奉。在日常生活中,他坚持清虚自守,以射箭般的心平体正作为修身养性的原则。他解释说:“国之存亡也、身之贤不肖也,都应有所察,而圣人却不顾这些,而只看它们背后的原因。” 这种修为,不仅能够治愈身体,也能够治理国家,更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关于他的著作,《关尹子》原本已失传,但现在流传的一部《关尹果》,有些疑似是后世编撰或托名。这部作品共九篇,是对他的思想和实践的一种概括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