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智者之光引领心灵之航

第二十七章,揭示了“善”的奥秘,即在于顺应自然,不造作不施为,从而达到无辙迹、无瑕谪、不用筹策、无关楗不可开和无绳约不可解的境界。这正是圣人常能救人的原因,因此没有被遗弃的人,也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种内在聪明智慧,被称为“袭明”。善人能够教导不善之人,而不善之人则可以借鉴于善人。这就是内在智慧的精妙所在。

[注释]

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数:计算。

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延伸阅读1]

王弼《道德经注》认为,这些五种事项都讲的是不要造作,不施为,只顺应物性,不以形制物,所以才不会留下轍迹或发生病疵等问题。此外,还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方式,以及如何避免滥用自己的才能和知识,以免造成误解和混乱。

[延伸阅读2]

苏辙《老子解》则进一步阐述了这些概念。他认为,“善行”意味着顺理而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善言”意味着只说出合适的时候的话语,“善计”则是不需要使用任何工具来进行计算,而是直接理解万物之间的关系。“善闭”和“善结”则体现了全德的人类对于万物如同母亲对待孩子一样,无论多么放纵,都不会离开他们,因此即使没有实际的手段,也能完成关闭或捆绑的事务。这正是圣人的救赎力所在,他们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帮助他人,而不是依赖外界援助。

故此,《老子道德经》的这一章节展现了一种高超的心理状态,那是一种既自足又从容地面对世界的一种态度,它提醒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事情,并且学会更好地利用我们的能力去影响这个世界,同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一切事物息息相关,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作品至今仍然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并找到生活中的答案之一。如果你愿意深入了解更多关于《老子道德经》的内容,我建议继续阅读王弼和苏辙这两位伟大的学者的评论,因为他们提供了非常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视到这部著作背后隐藏的大量哲学宝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