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世间一切万物都是盛久必衰,衰久必盛。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正是阴气初生的时候。故不能过于贪凉快,而应当让机体出汗降温。
“夏不坐木”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都含水分较多,当太阳一晒,这些湿热会向外散发出,使人易患皮肤病、风湿和关节炎等。在炎热的夏季,如果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将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小肠里的停留时间,从而影响对食物营养的吸收。此外,由于夏季气温高,全身内热难以散发,如果骤然受冷刺激,可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
当人们在炎暑中急欲消除汗水和体内的热量,便喜欢冲涂冷水以“快速冷却”,但此举却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热量无法有效散发而滞留体内,最终可能导致高烧、头晕目眩乃至休克;同时,此时身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出汗后再进行清洗。此外,在长时间出汗后,不应急饮大量冷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并造成血液浓度下降,从而出现心慌、呼吸困难或虚汗等症状。
由于夜晚更为潮湿闷热,加上昼夜交替频繁,使人新陈代谢旺盛且疲劳易积累,因此适当午睡有益健康,同时也是防止中暑的一个重要措施。而空调虽能提供舒适环境,但若室内外温度差异过大,或忽视室内通风换气,就可能引发“伤风”或感冒,并孕育各种病原微生物,让人易受疾病侵袭。
因此,在使用空调时宜保持室内温度与室外相近,最好在摄氏5至8度之间,以避免过大的温差给身体带来压力。此类变化之需,我们应随之调整生活习惯及保健策略,以适应自然规律,为健康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