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家祭之乐,是祖先回归的日子,也是清风正气的传承,御神鬼魅威的力量在无形中生效,老人传承智慧与故事。这种习俗源自中原,不仅宋代陆游有诗赞之,如“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而且河南大部分地区都有此俗,以豫东最为常见。在过世之人的下葬前一晚,其子嗣与亲朋聚集于灵棚,为其举行祭祀仪式,并邀请戏班全程奏乐。
家祭,又称家庭中对祖先和宗祠进行简化的祭礼活动,这种形式带有迷信色彩,是封建家族信仰活动延续的一种形式,在旧时较为普遍,在山西城乡都有,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已不多见,在乡村仍流传至今。
家祭包括四种不同的形式:家祭、庙祭、墓祭、年祭。在山西农村,如今流传的也只有这四种形式。
在堂屋正中,要挂上家谱;更大范围的家祭,则要将族谱挂于墙上正中。这张图表记录了辈辈先祖名讳,从年代早到晚次序排列至今。近祖名讳,不仅写在“家谱”、“族谱”上,而且要设“牌位”。牌位高尺把,上镶木座,用木刻成方头或圆头碑状。如果是简单碑身,则是一块木板,上书毛笔字,有着明确区分长辈与后辈。
“神主碑”,平日收藏于壁龛之内,只在遇有家的当天取出供奉。而族谱悬于壁上,“神主碑”则按辈份环列于供桌之上。供桌一般设在堂屋,一般人家的供桌围以绣花或印花桌裙;供品通常是新鲜果品、干果和点心;香炉用于跪拜时烧香;夜间,或点油灯,或点蜡烛,以照明使用,而长明灯则指晚间用以照亮供桌上的光芒。
不同地区农村对于时间、次数及方法各异,但基本程序应包含设立遗物、新鲜水果等作为献给亡者所需用品,以及焚香、奠酒等仪式。此外,还会讲述先人的事迹并诵念“弔文”,向后人展示“教训”或“祖训”。
春节期间以及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和逝者的忌日都是进行此类仪式的时候。在庙宇里举行的是庙祝,一般由一族甚至一村的人共同参与,有时候还会有一些特别的情形,比如婚嫁时认亲或者某个重要人物来到时去庙宇拜访曾经居住的地方寻找精神寄托。
墓地中的坟头通常设置石台或石案,并可能还有墓 碑,上面记载着逝者的姓名及其生卒日期。在一些富裕家庭,他们还会栽植松柏树形成一个保护性的圈子周围使坟墓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而这些习俗主要集中在春节、中秋节和逝者忌日,每一次都会带来特定的意义,比如扫墓(添土)、剪纸(送寒衣)等。
最后,还有一项非常隆重的大型活动叫做年末,是每年一次对所有祖先的大型庆典,其中包括摆放丰盛食物作为献给亡者的礼物,并通过焚烧纸钱来代表他们能享受这些美食。此外,还会穿戴整齐,与亲友共度佳节,同时也提醒大家继续遵循那些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