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家祭,是封建传统观念与文化源流的延续,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家族信仰活动。它在旧时较为普遍,在山西城乡都有,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中已不多见,而在乡村中却至今仍有流传。
家祭包含几种形式:家祭、庙祭、墓祭、年祭。在山西境内的乡村中,如今流传的也只有这四种形式。家祭时,在堂屋正中要设家谱挂于墙上,再大范围的家祭,则要将族谱挂于墙上正中。这张图表,上面填写辈辈先祖的名讳,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至今。
“神主碑”,平日收藏于壁龛之中,当遇有家祭时才取出供祭。在族谱悬于壁上,“神主碑”则按辈份环列于供桌之上,长辈居中,后辈在侧。供桌,一般是北房中的明室或专设堂屋,并有专用供桌,桌上常摆放新鲜果品、干果和点心。
家庭举行家的时间和次数各异,但基本程序包括设香炉焚香、奠酒,以及子女向神主行叩拜礼。此外,还会讲述先人事迹,以示不忘及效法。有的家庭还会诵念“ 祭文”,并展示“ 家训”或“祖训”。
庙祭一般在旧时家的庙宇举行,是一族人的行动规模宏大,有时候由族长领首进行。而墓祭是在祖先坟茔地去进行,这里通常称之为“祖坟”。这些习俗虽然逐渐减少,但依然体现了当地对死者敬畏和尊重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