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骊山老母宫中陈圆明这位道教神仙般的老道长接受采访时他是否也感受到了那股古老而神秘的能量呢他的故事就

在骊山老母宫的深处,陈圆明这位道教神仙般的老道长,有着一段令人敬佩的修复庙宇故事。四年前,我开始在陕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工作,从事道教研究,这份工作让我对陕西道教历史和当代高道大德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听闻陈圆明道长为了恢复修建骊山老母殿所展现出的坚持与汗水,我心中涌动着无限向往。但由于手头繁忙,直到2017年的岁末,我才有机会借助金明立道长的安排,与刘康乐博士一起访问陈圆明。

那天,我们驱车前往骊山老母宫,当我们到达时,金明立已在门外等候。他带领我们参观了各个殿堂,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和文化,我们由他精彩纷呈的情感讲述被深深打动。

最终,我们来到了客堂,那里正好见到了陈圆明。这位身材不高却魁梧气质的人物,面容憨厚而慈祥,让人仿佛遇见了一位久违的故人。在我们的交流中,他始终保持着微笑,不仅是因为他的故事,而是因为他内心那种超脱世俗、平静从容的心态。当谈及筹款修庙时,他显得恬淡而释然;当谈及弘扬道教和养身修心时,他则变得生机勃勃。

此次访问,还邀请到了专注于老母宫文化研究的刘建民老师参与其中。他们之间就过去的事迹进行了热烈讨论,使整个访谈更加丰富多彩。我将这次采访记录整理出来,以分享给那些对陈圆明故事和其朴素箴言感兴趣的人们。

以下是我要介绍的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首先,是关于他的家传信仰背景。在一个农民家庭中出生,他自小接受父母亲严格而又温柔的教育,对待生活认真负责。他曾经梦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守护者,用自己的力量维护正义,在那个时代,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就像很多乡村青年一样,在成家立业后,他依旧遵循着父母亲为他树立起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孝悌忠义,以及对家族信奉之传统——即便是在面临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过这些原则。

接下来,是关于他走上出家的道路。那是一段充满挑战和艰辛,但也是极其珍贵的一段经历。在80年代自由化政策得到实施之后,随着父亲去世、女儿成婚后尘世牵挂渐消逝,这名农村青年决定投身于更高尚的事业,即宗教界。在武当山紫霄宫度师胡永昌,并以龙门派法名为自己取名“陈圆明”。这里,有一种说法:“武当满三年,而后回昆仑”,但对于这个未解之谜,至今仍留下许多疑惑。

最后,是关于他回到骊山并开始新生的旅程。当初,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完成一次返回,而张宇正 道长写信邀请他回来,此事发生在1988年三月,一切似乎预示着某种缘分。但实际上,只是在八月十五日之前赶到的才能与此地有缘,所以尽管感到非常期待,但也只能望眼欲穿。此后的十几天里,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却未料竟然收到了一封书信,将一切转变成了现实——这是命运让步的一个奇迹吗?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就是筹资问题。原本破败不堪的大殿,只剩下墙垣倾圮的小规模建筑以及丹青减色、灰尘覆盖的大殿坐像。一番周折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取消门票、摆设捐款箱、宣传主张以及寻求海外善士支持。不久,大规模筹集善款,最终成功实现了庙宇的大规模扩建计划,为此取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