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道教文学:从《宗教学研究》二十年来对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解与中国道教文学研究的发展
近20年来,中国的道教文学研究呈现出三个重点:一是对道教文学内容进行分类研究,二是探讨文人与道教关系,三是分析文学创作与道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审视《宗教学研究》发表的论文,并通过统计方法,对比相关刊物,以论述中国20年来道教文学研究的情况和趋势。
在80年代,当交叉学科研究成为新兴学术领域时,结合了想象力为特征的两门学科——即道教和文学,一门新的学科“ 道 教 文 学”诞生。自1983年以来,“ 道 教 文 学”这一新兴领域被正式纳入到学术界视野中。
对于“ 道 教 文 学”的定义,有狭义说和广义说。在林帅月教授看来,“ 道 教 文 学作品必须产生于道教成立之后……必须是以道体活动为目的而产生”。然而,他排除了那些虽然受到了影响但不直接关联于体活动的事迹。相反,詹石窗教授则认为“ 道 教 文 学就是以体活动为题材”,并且还包括了受到了体思想影响的事迹。他不仅阐释了该领域内涵,还清晰界定了其外延。
本文采用广义说的角度,将文章分为了以下几类:诗、词、散文、戏曲、小说以及文人与之关系及创作中的融合。这些分类数量如下表1所示,从此表可知,《宗教学研究》的宗族文化研究遵循了一代一代人的文化路径。
图1显示了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在《宗教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