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关于阮籍的家族背景,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录其先辈,但司马昭曾经向他求婚,这在当时社会显然是一种对门第高低的尊重。《世说新语》提到,“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贫。”看来阮氏是豪门大族,他们多年来致力于儒学教育,只不过阮籍和他的弟弟阮咸两人生活相对困难。
据记载,当年三岁的我失去了父亲,我只身与母亲相依为命,那时候家境非常艰苦。这或许也影响了我性格上的孤傲。
我的文学才能很早就展现出来,当时只有八岁便能写出良好的文章。我喜欢弹琴、长啸,并且好学不倦,同时还练习武艺。我崇尚儒家的理念,以大贤为榜样,在青年时代追求成为一个有济世能力的人。
到了31岁,我见证了魏明帝去世后齐王即位改元为正始元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曹氏与司马氏从合作转变成敌对状态,而我的态度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在正始前期,由于曹爽骄奢淫逸专权,我对于魏室政治感到失望,不愿过多参与政事。但是在正始三年,当太尉蒋济听闻我的才华准备征辟我做官时,我却婉言谢绝,并亲自送了一篇《奏记》给洛阳城外的都亭,请吏卒转呈。蒋济误以为我已经应命,所以派人迎接,但到时已是我回去。蒋济因此生气,将怨气发泄给椽属王默,这让王默恐惧,他写信劝说我,但由于家庭成员们的一再劝导,我勉强出仕,却不久之后因病辞职。
尽管这次出仕时间短暂,但可以从我的作品中看出,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仍保持积极态度,只是在静观待机,而机会最终未能到来。
随着时间推移,司马氏与曹氏之间的矛盾愈发激化,最终爆发冲突。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视政治如畏途。而在此期间,也曾短暂担任尚书郎,然后因病请假归隐。此后又被曹爽征辟拒绝赴任,可以看出他尽量避免卷入纷争之中。
一年后,当曹爽被捕并处死,其重要党羽也遭受同样的结局,此事一出,便有人赞叹我的远见卓识。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有很多名士因为牵涉其中而无法保全自己,因此我选择放弃参与社会事务,《晋书》载:“本有济世志”,但“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所以“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最后,在正始十年的末尾,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及他的兄弟阮咸等一起,我们共同享受清谈生活,被称作竹林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