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战国末期赵国有个名家代表人物叫公孙龙,他的名字与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白马非马”紧密相连。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20年左右,当时赵惠文王六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让他成为自己的门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平原君喜好名家论辨之言,对公孙龙赞赏有加。有一次,秦国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不可以过关呢?”这是因为“‘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不是一个概念。”
这个故事便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著名命题——“白马非马”。后来孔子的六世孙、儒家孔穿路过赵国,也专程到平原君处找公孙龙辩论。他批评孔穿求学态度,说自己不愿意放弃这个说法,因为如果放弃,那么就没有什么可教了。这也是对知识和真理的一种坚持。
然而,这样的辩论并没有停止。在阴阳家的邹衍替齐国出使赵国时,他也被请去讨论这一问题。邹衍批驳了他的观点,说他“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认为他的理论有害于大道。
尽管如此,“白馬非馬”的問題仍然成為了一個歷史上著名的學術爭論,並且對後來的人們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关于四大美女第一名的问题,也成了人们争议的话题,就像当年的哲学辩论一样,只要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无数人的思考和讨论。但在历史长河中,最终谁能成为那位真正的第一美人?这似乎永远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