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一个勤勉的学者,他的家境虽贫,但他对知识的渴望驱使着他通过替人帮工来获取学习所需。他曾经拜师学习《诗经》,以至于当时儒学之士都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赞誉。然而,在他的仕途中并非一帆风顺。他参加考试射策虽然未能中甲科,只得以景科身份为文学掌故。但是,由于他的政绩和学识,他很快就被推荐担任郎中的职位,并在后来的日子里升迁为博士、给事中等高级官职。
汉元帝非常欣赏匡衡的才华,最终让他居住在宫廷内,作为教师教授朝中的官员们如何撰写诗赋。不少地方上的县令也会专程去旁听他的讲课。当朝廷进行政策讨论时,匡衡常常引用经典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言论深受人们信服。他多次向皇帝提出谏言,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治天下必审所尚论”的奏疏。在这份奏疏中,他强调了清明的朝政、纯正的风俗以及领导者的模范作用。
当丞相韦玄成去世后,匡衡接任丞相一职,并被封为乐安侯。在治理国家和安抚民众方面, 匡衡提倡“礼让为国”,主张从君臣关系做起,以期达到“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的社会状态。他还建议减少宫室奢侈和靡丽装饰,以及改革制度,使政府更加廉洁公正。
尽管如此,当汉成帝即位后,由于一些政治原因, 匡衡请求辞职,但最终还是因为儿子的过失而遭到牵连,最终病逝家中。对他的评价,从古至今,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勤勉、博学且直言进谏的人,是汉代的一代杰出政治家和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