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解析中国历史故事的数字痕迹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蕃为官耿直,桓帝朝时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陈蕃在当时“海内希风之流共相标榜”的名士品题中,被尊为“三君”之一。“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后汉书?党锢列传》)另二君是窦武与刘淑,这两人其实是因缘际会的人物,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分量;窦武号为三君之首,只是一个人物。三君以下,才是“人之英”的“八俊”,即李膺、杜密等辈;以次是“能以德行引人”的“八顾”,即郭泰、范滂等辈,是汉末名士中最典型、最能代表清议人物风采的人物;“能导人追宗”的“八及”,即张俭、岑喱等辈;“能以财救人”的“八厨”,即度尚、张邈等辈。在清议名士的这个名单中,陈蕃不但是当时为人所宗,也是后世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

陈蕃立志,扫除天下

陈蕃少年时就有“名士风流大不拘”的派头,不打扫庭院便史有明文,《后汉书》本传道:

年十五,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对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对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以安事一室乎!”

徐孺下陈蕃之榻

以后来的行状看,他确不是大言欺人以掩小失。他经李固表荐,为青州乐安太守,“郡人周璎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我能致焉。”

宦官矫杀,我宁死不折

168年5月,上奏窦太后诛灭宦官,“省内”宦官管霸被处死;8月,上书诛杀曹节等宠臣,不料事未行便被捕,以忠正忤贵戚,被免职黜降,但威望愈来愈高。

最后在宫中被害,但他壮烈牺牲,被尊为清议名士中的代表。

附:《理李膺等疏》

延熹九年(166),上疏极谏,因此被罢官。此《疏》直斥皇帝昏庸,更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不愧"不畏强御"之誉。

【全文】

臣闻贤明之君委心辅佐;

其主讳闻直辞。

故汤武虽圣,

而兴于伊吕;

桀纣迷惑,

亡在失人。

由此言之,

主乃元首,

臣乃股肱,

同体相须,

共成美恶者也。

伏见前司隶校尉李膺、

太仆杜密、

太尉掾范滂等,

正身无玷,

死心社稷。

以忠忤旨,

横加考案,或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

杜塞天下口,

聋盲一世民,与秦焚书院儒 何以为异?

昔武王克殷,

表闾封墓。今陛下临政,

先诛忠贤。遇善何薄?待恶何优?

夫谗报似实,

巧言如簧,使听者惑, 视者昏。

夫吉凶效存乎识善;

成败机在察言。

凡治国要顺民意;

开创必修法制;

选用求才尽性力;

赏罚分明公正;

刑罚适应情理;

法令简约易行;

养廌备师防边患;

广征博收增税收;

休兵息民减支费;

崇礼厚德树良俗:

如此方可长久安邦保国。

又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茹菽不足宫女积房掖国用尽罗纨外戚私门贪财受赂所谓禄去公室政在大夫春秋末周德衰微数十年间无复灾眚者天所弃也天于汉恨恨无已故殷勤示变悟陛下除妖去孽实在修德臣位台司忧责深重不得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恩准朕知其奋发苦心自请召对幸勘问其所以然则使入内侍宿卫视听皆若老弱病残更无一人敢近殿门亦知陟降神器难独居孤注一线往古今比皆然且彼此交错情形尤甚於斯既进退两难再思量只愿降我皇兄早图成功速定社稷方可永享富寿百姓赖以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