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中国道教著名人物的法器

在元代的名画《玄门十子图》中,有一幅文始真人像,这位文始真人就是尹喜,字文公,他是周末时期的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称为“关尹子”、“文始先生”、“文始真人”。尹喜不仅擅长天文学,还以其仁德著称。据说他曾隐居终南山,一心修道,以草建楼,沉思至理。他因观星望气而得名“楼观”,周王闻风拜为大夫。

传说老子曾经带着青牛西行至秦川,那时候尹喜担任函谷关令,他深知老子的学问之广博,便特意嘱咐下属不要让有异相脱俗之人才过关,同时自己也派人清扫道路烧香火,为老子的到来做准备。当老子真的到了函谷关,尹喜亲自迎接,并且恭敬地请老子留下,但老子坚决不同意,然后便托病辞官跟随老子一起去了西方。

在那段旅途中,老子向尹喜传授了自己的思想和著作,并把《道德经》赠予了他。在继续前行之后,不知去向的 老 子 留给了 尹 喜 一份宝贵的遗产——这部五千言的圣典。后来,尹喜虔诚地研读这部经典,将其内涵深刻地铭记于心。

在道教史上,尹喜的地位非常崇高,他常与 老 子 一起祀奉。据记载,在日常生活中,尹喜保持清虚自守,对自己提出了一个严格要求:要像射箭一样保持“心平体正”。他解释说:“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这说明这种心平体正的修持方法,不仅能治身治国,更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因,是一种极好的养生方法,可以同时达到治身、治国及理解事物的目的。

关于他的著作,《关尹果》原版已失传,只剩下今本《关 尸 真 经》,但有人怀疑可能是后人的伪作。这篇文章总结了关于古代智者的一些故事,让我们从他的身上学习一些哲理和养生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