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近代人物与其珍藏的古籍物品

我,顾颉刚,出生于1893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阳历五月八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书香世家。据我自述,我出生时祖父为我算命,命里缺土缺金,因此起名诵坤,以铭坚为字。早年,我二岁识字,六岁入私塾学习,八岁读毕四书。

随着清朝科举制度的废除,我考入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并后来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在此期间,我常去玄妙观旧书肆阅读,这些经历让我对中国戏剧故事的变迁有了深刻认识。

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我开始接触到章太炎讲学,以及马裕藻国文课和沈兼士文字学课。这段时间,对我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让我了解到了上古有“神话时代”和“传疑时代”。

1915年因病返乡休养期间,我开始阅读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号》,受其影响,对今、古史家的长短也有了自己的判断。此基础上,在1916年我完成了《清代著述考》,并同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在北大期间,由蔡元培校长聘任陈独秀、胡适教授,他们的教学激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我也在家乡搜集民间歌谣,对连带得到的风俗材料加以关注。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后,我成为了一位多所大学教授,并担任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胡适先生对研究方法的启发,使得我认识到故事的来历和演变有许多层次,从而深入研究古书、古史。我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论点,在史学界引起争论,并将这些讨论编录成《古史辨》(八册)。

抗战期间,因为民族危机重重,所以逐渐侧重点转向边疆地理研究,并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宣传抗日。1949年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遭受过批斗,最终因为周恩来的提议被恢复工作,最终参与主持“二十四史”标点工作。

师承关系方面,有胡适先生作为我的师从,而罗尔纲、傅斯年、周汝昌等人则是我的师兄弟或同窗。在教育下的一系列重要人物中,还包括谭其骧、新晗、季羡林等人,是与我的主要弟子或合作伙伴之一,其中谭其骧专攻历史地理学,而童书业则专攻金石考古及先秦史;杨向奎则涉猎国学、中红学会及中国哲學等领域。此外还有其他众多弟子,如唐德刚专攻晚清至近代史,与吴晗共同探索明代文化事迹,也有人如季羡林,他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佛教文化之研习者们。

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无不丰富着我的知识视野和专业技能,让我成为一名杰出的历史语言工作者。而最终在1979年的末尾,因身体原因渐感沉重,不幸于1980年的12月25日,因脑溢血逝世,那时已经是七十余岁高龄的人生旅途结束。但他的作品与思想仍然对后世留下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