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蕃为官耿直,桓帝朝时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在当时“海内希风之流共相标榜”的名士品题中,被尊为“三君”之一。“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后汉书?党锢列传》)另二君是窦武与刘淑,这两人其实是因缘际会的人物,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分量;窦武号为三君之首,只是一个人物。三君以下,是“人之英”的“八俊”,即李膺、杜密等辈;以次是“能以德行引人”的“八顾”,即郭泰、范滂等辈,是汉末名士中最典型、最能代表清议人物风采的人物;“能导人追宗”的“八及”,即张俭、岑喱等辈;“能以财救人”的“八厨”,即度尚、张邈等辈。在清议名士的这个名单中,陈蕃不但是当时为人所宗,也是后世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
陈蕃立志,扫除天下
陈蕃少年时就有“名士风流大不拘”的派头,但环境卫生确是不太到位。不打扫庭院便史有明文,《后汉书》本传道:
年十五, 尝独处一室, 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 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 安事一室乎!”
后人在谈到陈蕃时常提起他的少年之志,如陆游在《读陈蕃传》一诗中写到:“莫笑书生一卷书, 唐虞事业正关渠。汉廷若有真王佐, 天下何须费扫除。”
徐孺下陳藩榻
以后来的行状看,他确不是大言欺人以掩小失。他生活细节中的更有一项著称的事迹是在他不接待宾客的情况下,即使连多余的床榻都不准备。他经李固表荐,被征召担任议郎,再升青州乐安太守,“郡里周璎高洁才干卓异前去各郡招募无一人肯至唯我得焉字而不问姓名仅特置座设其上去则悬挂”。
徐稚家境贫穷但他淡泊名利,不愿出世为官。当这时候陳藩任豫章郡太守极力敬重徐稚礼聘请徐稚担任功曹。但尽管徐稚不同意接受官职,他还是不得不登门答复,但拜见过陳藃後就告退了。陳藗既已摆好座位,就让他坐下来。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春日午后的阳光普照的小院子里。
宦官矫杀宁死不折
漢桓帝死後劉宏繼位為漢靈帝時期,大將軍窦武被封為大將軍,而陳蓋被擢為太傅定計铲除宦官勢力。
168年5月7日由於宴席上的酒醉導致誤會產生,一場血腥的政變爆發了,這場政治風暴最終導致了许多忠诚的大臣們落入陷阱,其中包括當時剛刚被委托处理国家重要文件并且备受尊敬的大将军窦武以及再次回归朝堂并且获得众人的尊敬和支持的 陈蔡。而这些忠诚的大臣们遭到了残酷无情的对待,他们遭到了暗算,最终导致他们悲惨地死亡。这场政治风暴震惊了整个社会,使人们对于权力的恐惧达到了顶点,从此之后,对于权力的争夺变得更加残忍和隐秘。
这一切都是因为那场一次偶然性的误会,它改变了一切,让那些原本应该得到荣誉与奖赏却反而遭受背叛与毁灭的一群英雄们永远留在地狱般的地牢深处。而那个误会发生的时候,那些英雄们还以为自己只是参加了一场寻常不过的宴会,他们不知道他们已经踏上了通往死亡的一条道路,而那条道路似乎伸延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