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道教文化的守护者在家祭中演绎着静谧与庄重

道教文化的山西民俗:家祭传承

在中国古代,家祭之俗源自中原,宋代诗人陆游有“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诗。这一习俗遍及河南,大多数地区尤其是豫东地区常见。在过世之人下葬前的一晚,其子嗣与亲朋聚集于灵棚举行祭祀仪式,一般会邀请戏班子全程奏乐。

家祭,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封建家族信仰活动,它是封建传统观念与文化源流的延续。在旧时较为普遍,在山西城乡都有,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中已不多见,但在乡村中仍然流传。

家祭包括四种形式:家祭、庙祭、墓祭和年祭。山西境内,如今流传的也仅此四种形式。在堂屋正中要挂上家的谱或族谱,上面填写辈辈先祖名讳,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至今。近祖名讳,不仅要写入“牌位”,而且要设立木刻方头或圆头碑状的牌位。

“神主碑”平日收藏于壁龛之中,当遇到家祭时才取出供奉。族谱悬于壁上,“神主碑”则按辈份环列于供桌之上,与长辈区分明确。长辈居中心,后辈在侧。

家庭通常在堂屋进行,这是一个明亮的大房间,或是专门用于宗祠活动的地方。大房中的供桌布置讲究,有绣花或印花桌裙。此外,还会摆放新鲜果品、干果、点心,以及香炉供人们烧香用。当夜幕降临时,用油灯或蜡烛照明,以便于行叩拜礼;但整晚期间,供桌上的灯必须保持亮着,以示尊敬。

除了基本程序如设立供品、焚香和奠酒等外,还需要向神主行“四叩首”礼,并讲述先人的事迹以教育后人。而有的家庭还会诵念“祭文”,并展示“家训”以教育子孙效法先人的榜样。

农历春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都是举办家族大型庆典时期,而庙 祭则是在旧时代由一族甚至一村的人共同参与,由族长领导进行一次大型庆典。当地的一些家族庙宇如薛夫子的遗址,被视为历史遗产而受到保护和维护。

墓葬方面,每个坟茔前都会有一块石板作为供物,有钱人家的坟前还会立起墓碑,上书逝者的姓名及生卒年月日等信息周围植树以增加安静气氛有些富裕家庭选择栽松柏形成方形保护坟墓。而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特殊纪念日期到来,都会有人前往扫墓,将食物献给祖先,并且带着剪成一定形状的黄表纸和白纸往返坟茎边焚化,这是一种对亡者深情款款的情感表达方式。在这些仪式上,也可能伴随着哭泣声响起,是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悼的情感体现。而对于年末即将到来的春季,即元旦那天,全大家庭齐聚一堂,对祖宗们进行隆重的迎接仪式,为他们准备丰盛食品,并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拜年的过程,这样的习俗在太原郊区尤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