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是封建传统观念与文化源流的延续,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封建家族信仰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旧时较为普遍,在山西城乡都有,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中已不多见,在乡村中却至今仍有流传。
家祭又包含几种不同的形式,即家祭、庙祭、墓祭、年祭四种情况。在山西境内的乡村中,如今流传的也只有这四种形式。家祭时,在堂屋正中要设家谱挂于墙上,再大范围的家祭,则要将族谱挂于墙上正中。这张图表,上面填写辈辈先祖的名讳,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至今。近祖的名讳,不仅“家谱”、“族谱”上要写,而且要设“牌位”。这种牌位高尺把,镶木座中,以木刻成方头或圆头碑状。如果是简单的碑身,则是一块木板,上书毛笔字,正面写:“显考X(姓)公讳XX(名)之神主”、“显妣X(姓)太君之神主”等字样,下款写立“神主”人儿或孙立名,背面写祖先生卒年月日。
“神主碑”,平日收藏于壁龛之中,只有遇到家祭时才取出供祭,被称为“请‘主’”。族谱悬于壁上,“神主碑”则按辈份环列于供桌之上。长辈居中,后辈在侧。通常在晚间点灯照明,并摆放香炉,为人们跪拜磕头用。此外,还会讲述先人的行状和业绩,以及诏示子孙,以示不忘及效法。
有的家庭,还会诵念“祭文”,并向后人展示“家训”或“祖训”,借以教育后代光宗耀祖、勤廉自勉,为祖先争光。在山西农村,一般是在春节期间、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清明时节或是祖先忌日进行。而庙 祀则是在旧时家的庙宇举行,与族人的共同维护与供奉,有着重要的地位。
墓 祀则是在坟茔地去扫墓和祀奠,这些坟茔地称作「土葬」形态留下的标志性坟头前方,每一坟前都会有一定的石供桌,有钱人还会立墓碑,上记逝者的姓名及生卒年月日等。在坟前,也常常树柳树,或松柏树,使得环境保持安详状态。而且,他们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六十寿辰、三十寿辰等特殊时间进行扫墓和祀奠,而不是只限于特定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等。此外,他们还会焚烧纸币和剪成特定形状的手帕作为衣物给亡者,并且往往伴随着哭泣来表达对亡者的怀念与哀悼的情感。
最后来说的是年 祭,它是一年的主要一次大型仪式,与其他三类相比更具规模,更隆重。这需要设置灵牌或者挂满了家的宗谱,然后摆放各种供品,就像准备丰盛的大餐一样,但这些都是为了让他们相信他们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但即使如此,这些仪式依然能够激发人们对于过去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曾经所崇拜的事物产生共鸣,让我们思考历史如何影响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