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中国历史名人在社会的光芒

智顗,俗姓陈,字德安,被尊称为智者大师,也被后人奉为“东土释迦”,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他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即538年,当时是佛法得到普遍遵奉的时代,也是一个干戈四起的时代。为了避战乱,他的家庭随着衣冠南渡的浪潮迁至荆州华容。

他的父亲陈起祖在梁朝做官,文武兼通,深受萧绎赏识——那时萧绎还以湘东王的身份担任荆州刺史——至萧绎即位,其更被封为益阳侯。他的哥哥也身任中兵参军一职。总之,这个家庭在当时仍能享有较为平静而舒适的生活。

到智顗十五岁时,江陵为西魏军队攻破,梁元帝被杀,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一朝盛况黯淡,这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他深深感到三界火宅、世间无常的时候,便发弘大愿誓作沙门荷负,为己重任。然而为了不拂逆双亲意志,他并未立即出家,只是自己日夜不松懈地礼拜诵经。不久后父母双双离世,这一次,他面对兄长反对再未退让,并说铭肌刻骨意不可移随即投长沙果愿寺法绪大师出家。

剃度后,他到真谛三藏的大慧旷律师门下学习《金光明经》、《摄大乘论》、《唯识论》等经典,并从其受具足戒。在湖南衡阳南方的大贤山闭关专修《法华》、《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同时实践方等忏法获有许多较好的经验。

陈天嘉元年(560),智顗二十三岁时去光州(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参访慧思禅师,在他门下精进学习七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有一次持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一句忽然心境朗照证得法华三昧前方便这次领悟被世人称为“大苏妙悟”。但他在此后仍接受慧思指导孜孜不倦地修行直至光大二年(567),才接过慧思衣钵承命前往金陵驻锡。

金陵瓦官寺,是智顗一生传法度众起点。他讲学强调教观双运解行并进,不仅把新的禅法带至金陵,还使当地义学有了一番新气象由此名扬教界,当时金陵上首僧均来就学所谓“金陵上匠德居僧首舍指南之位遵北面之礼其四方衿袖万里来者,不惜无赀之躯,以希一句之益可谓举国皈依,一时无双。”然而这种盛况固然意味了佛法传播上的成功,却未必指向学人对佛法真正实践。此后的八年闻道参访者日益增多,但真正领悟者日益趋少甚至由于外务烦扰不已连智顗自身修行都无法顾及。这显然违背了智 顗讲学初衷作为一位高僧他并未留恋这种喧喧攘攘场面,而是在太建七年(575)离开金陵入天台山隐居。

隐居期中,在某次时间面对种种幻象魔征岿然不动,又经历了一番境界上的领悟这被后人称为“华顶妙悟”。天台山隐居,是智 顗思想上前后二期分界点。在此之前他主要沿袭继承慧思学术体系以般若经 为基本依据;在此之后则得以超离《大智度论与师承影响认为般若共通于小乘只有《 法华 经 则演说了二乘成佛殊胜 是 不共般若 的 境界 由 此 智 顗 逐渐树立起 天 台 宋 的 基础 在 这个 时 期 他 就 得 以 完 成 《 法 华 文 句 》 作 品 而 广 为 讲授 然而很快 四 年 过 去 陈 朝 也 告 灭亡 他 又 一 次 离 开 金 陵 至 庐 山 讲 学 后 来 晋 王 杨 广 诏 请 智 顗 到 扬 州 授 戒 “ 智 者 大 师 ” 这 一 尊 称 既 由 于 杨 广 故 事 中 有云:“杨广每月必遣使问讯,用宝物相赠。”

隋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遣使请携带大量宝物迎接刚刚完成著作回归故乡、再次走向庐山讲学的人物。而这个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那个名字——知音先生,他们用知识和理解去解读整个世界,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宽广,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定。我想通过他们的一生和事迹告诉大家,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用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去感染周围的人们,从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