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释迦牟尼之弟子传播佛法至印度各地

唐贞观十七年,康居国人法藏出生于长安。祖父辈迁至长安,父亲康谧曾任左卫中郎将。法藏少年时期的详细状况不明,但据信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在十六岁时燃烧手指前阿育王舍利塔,誓求佛乘;次年求学太白山,与智俨法师学习《华严经》,后成为其门下九年弟子。总章元年,智俨推荐法藏出家,在太原寺剃度为沙门,并授具足戒。

法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并逐渐成名,被称为“五帝门师”。他注重方法,用金狮子譬喻解释六相十玄,而他的《金狮子章》成为华严宗名著。此外,他还参与了多次对梵文本的翻译活动,最著名的是与实叉难陀合作完成的八十卷《华严经》。

在国家需要时,法藏多次被请来进行祈雨、祈雪等活动,以其咒语和道场助力国家征伐。他与唐皇室关系密切,是唐高宗至睿宗时期佛教教团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在公元712年的生命尽头之际,法藏正在阐释《华严经》,但未能完成全部内容,最终圆寂于大荐福寺十一月十四日,其遗体葬于神禾原华严寺南侧,被谥号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