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他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出生。家学渊源,他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在私塾学习了五岁,便转入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他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期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对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有着深厚的研究。他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即《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的“五四”运动,将他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情澎湃的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这之后,他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此后,他参与成立全国学生联合会,并作为代表赴上海参加大会。
1920年代初期,他开始探索白话文学与新式诗歌,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1921年,与梁实秋等人共同成立了著名的文学社团——清华文学社,并撰写了关于律诗格律化理论的文章。这段时间里,他对美术也有所涉猎,在专攻美术时,更是表现出对文学尤其是诗歌极大的热爱。
回国后的闻一多继续他的文化事业工作,从事教育教学,同时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宋八大家到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音韵学、民俗学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被誉为“不仅前无古人,还要后无来者”。
抗战爆发后,闻一多积极投身到反侵略战争中去。在昆明期间,他组织了一次由进步学生组成的大规模旅行团,以采集民谣民歌为目的,而这次旅行成为他生命最后一次重要活动之一。在此之前的一天,即1946年7月15日晚上,在西南联大的讲堂里,有着几千人的听众面前,一位被誉为现代伟大爱国战士、著名批评家朱自清给予了他最隆重的一番赞扬,但就在追悼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傍晚,当他返回家途中遭到了特务暗杀,无奈地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只剩下他的遗志和遗著,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近代史上的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