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一个深受历史人物故事影响的社会名士,他出身于江东望族,但家道中落。在幼年时,他承祖父命继堂叔为子,未婚守节抚育他。尽管外表不凡,瞳目中白而边黑,但他的性情耿介,不适应俗世,只与同里归庄(玄恭)结为挚友,被人称为“归奇顾怪”。
少年时期,他受到嗣祖顾绍芾的深远影响,对现实民生关心备至,并注重经世学问。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与归庄一同进入复社,与其他名士讨论国家大事,反对宦官专权。
乡试落第后,他感叹四国之多虑、耻经生之寡术,便放弃了科举道路,全力以赴研究经世之学。他遍览历代史书、地理志书,以及文集、奏章等资料,为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奠定了基础。
明朝灭亡后,清兵南下,他与归庄等人投入苏州、昆山、嘉定的抗清斗争,但失败后开始逃亡生活。随行的骡马载着书籍,一路行万里程,读万卷典籍。他北上探访明陵,每到一处,都留心风俗变化和材料搜集,以图恢复故国。
在律己严格的情况下,即使身处逆境,也没有懈怠过意。这位坚毅不屈的人物,在诗作《精卫》中表达了自己的决心:“我愿平东海,我心无绝时。”对于投降清廷的人们,他毫不留情地斥责:“蓟门多狐鼠。”
晚年隐居华阴丛冢间,与妻偕老,有著土室门联云:“妻太聪明夫太怪”,展现出其独立自主的一面。而即便隐居,也从未忘记其志向,如若有警报,便能迅速行动,这种潜心致用的心态,是他终身追求的。
顾炎武逝世于曲沃,其遗产丰富,可考者已有50余种,其中代表作包括《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等。此外,还有大量涉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金石考古等领域的著作,使得他成为开创了一系列学术新径的人物之一。
此外,由于他的文学创作旨趣在于服务于“经术政理”,并且强调作品必须具有实用的价值,因此他的诗歌创作也充满了政治色彩和社会关怀。如其七言律诗《海上》,描绘了一幅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而沈德符赞誉他说:“肆力于学,无不穷极根柢;词必己出,事必精当。”
总体而言,顾炎武是一个兼具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的大师级人物,其思想深刻,对后来的时代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