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约前320~前250),字子秉,战国末期赵国人,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家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学说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名家善于辩论,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探寻思维规律见长,故又称“辩者”,西汉始称“名家”。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将名家分为“合同异”与“离坚白”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为惠施,后者的代表人物为公孙龙。
早年曾游魏国,与中山公子魏牟论学。《列子·仲尼篇》载:公子牟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有乐正子舆之徒讥笑公孙龙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而公子牟不以为尤,对公孙龙赞赏有加。
赵惠文王六年(前293年),封平原君。平原君喜好命家的论辨之言,遂使得他成为门客。在这段期间,他的智慧和辩才得到了充分展现,并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影响。
十六年(前283年),秦军攻破魏都大梁,将其并入秦境。此时齐王建起兵救魏,却被秦军击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士兵死亡,其中包括许多赵军士卒。这场灾难对于赵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也成为了一个反思国家安全问题的契机。
十九年(前280年),再次围绕偃兵问题,他与赵惠文王进行了深入讨论。他指出真正实现偃兵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兼爱天下的心态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虚伪行为,这一点体现了他对社会实际情况的深刻洞察力和独到的思考方式。
除了这些外,还有一则著名的事迹发生在函谷关。当时由于某种原因,有一道告示禁止任何来自赵国马匹进入函谷关。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一位骑着白马的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公孙龙——来到这里,被问及是否可以通过,因为他的马是白色的,不属于禁令中的黑色或黄色的马类。而当被追问关于颜色和名称是否构成了不同的概念之后,他巧妙地引出了自己的著称命题——白马非马。这一高明的辩证手法,使得原本应该简单回答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最终导致关吏束手无策,只能允许他们通过。
虽然如此,在孔子的六世孫孔穿路过此地专程拜访並希望學習於他,但遭到了拒绝,因為孔穿對於「白馬非馬」的觀點持不同意見,這顯示了當時社會各界對這種思想爭論激烈的一面。在後續歷史發展中,由於受到邹衍等阴阳家的批评,以及平原君逐渐失去信任,最终導致了他的影響力减弱,並且最終未能成為長久存在於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典籍。不过,无疑,这段历史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智者如何以其独特视角观察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一种超越时代限制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