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历史人物故事数据全解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蕃为官耿直,桓帝朝时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在当时“海内希风之流共相标榜”的名士品题中,被尊为“三君”之一。“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后汉书?党锢列传》)另二君是窦武与刘淑,这两人其实是因缘际会的人物,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分量;窦武号为三君之首,只是一个人物。三君以下,才是“人之英”的“八俊”,即李膺、杜密等辈;以次是“能以德行引人”的“八顾”,即郭泰、范滂等辈,是汉末名士中最典型、最能代表清议人物风采的人物;“能导人追宗”的“八及”,即张俭、岑喱等辈;“能以财救人”的“八厨”,即度尚、张邈等辈。在清议名士的这个名单中,陈蕃不但是当时为人所宗,也是后世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

陈蕃立志,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了扫除天下的大志,不拘泥于小事。《后汉书·陈王列传第五十六》记载:“年十五,而庭宇芜秽。父友薛勤来候之,对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不在一室也!’”

徐孺子,即徐稚,以其淡泊明志闻名于世。当他被请至陈蕃府上担任功曹时,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适合担负如此大的责任。但 陈蕃对他的敬重程度可以从他特意摆设一个榻位来接待徐稚看出。这座榻被悬挂起来以后,再也没有使用过。这反映了陳栋对人的态度和对待朋友的诚挚。

宦官矫杀宁死不折

168年5月,由于窦武和陈蓄共同谋划铲除宦官势力,他们策划了一场行动,但未成功。此事件之后,因涉及此事,与宦官关系紧张的窦武遭到捕杀,并且其他参与者的命运同样悲惨。而就在这时候,一位七十岁高龄的老者——陳栋——挺身而出,他率领着数十位亲信突袭宫廷,最终遭到了捕捉并送往黄门北寺狱。他在狱中的最后日子里仍旧保持着坚定的态度,说:“公卿贵戚纵横四方,我独持正义,为国尽忠。”

作为一位坚定理想主义者,他几次被免职或降职,但每一次都因为他的刚毅正直,以及对权力的批判而受到人们敬仰。在《世说新语》中,就有这样的话记录:“陳仲舉言為士則,用為國政。”由於他的堅定立場與對權威的質疑,他成為當時社會各階層尊崇的一個楷模。

附:陳栋所作《理李膺等疏》

延熹九年(166),宰相们指控李膺等结党"诽讪朝廷"入狱,此乃第一次"党锢之祸”。陳栋上疏极谏,因此被罢官。此疏斥皇帝昏庸,更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不愧"不畏强御"之誉。

【全文】

臣聞賢明之主委心輔佐;

元首,

忌聞直辞。

故湯、

興於伊、

吕;

桀、

迷惑,

亡於失民。

由此言之,

主為元首,

臣為股肱,

同體相須,

共成美惡者也。

伏見前司隸校尉李膺、

太仆杜密、

太尉掾范滂等,

正身無玷,

死心社稷。

以忠忤旨,

橫加考案,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

杜塞天下口,

聾盲一世人口,与秦焚書院儒何以为異?

昔武王克殷,

表闕封墓。今陛下臨政,先誅忠賢遇善何薄?

待惡何優?

夫諠囂似實,

巧言如簧,使聽其語惑視其形昏。

夫吉凶效存乎識善;

成敗機在察言。

凡聽從臣民百姓,有疾病亟急處應速報知,以便早治療。一旦忽視醫藥,又恐後悔莫及。但若將宮女積房掖,而國用盡羅紗外戚私門貪財受賄,那麼禍源難逃,這也是歷史教訓之一。因此,我深感忧虑,为国家安危感到无比痛苦。我愿意尽我所有力量,为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无论付出的代价如何,都不能让我的努力白费。我希望能够得到您的理解与支持,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我们的国家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