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近代史人物论文中的历史遗迹

我出生于1893年农历三月廿三日,阳历五月八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一书香世家。祖父为我算命,命中缺土缺金,因此起名诵坤,取字铭坚。早年入私塾学习四书,并在清廷废科举后考入高等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我热爱京剧,在休学期间几乎每日观赏戏曲,从中了解到中国戏剧故事的演变。此后,我深入研究古史,对今古文经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15年因病返苏休养期间,我读到了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号》,受其“上古事茫昧无稽”的观念影响。在此基础上,我撰写了《清代著述考》,成果丰硕。1916年,我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并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指导下,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刻的理解。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后,我历任多所大学教授,并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国学研究所。在胡适等人的影响下,我开始编集辨伪材料并对古史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此外,我还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理念,并参与创办历史地理专业刊物《禹贡》。

1939年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出汉人是多民族混合体,这开启了输血论的先河。在1949年的政治运动中,被定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遭受批斗,但最终得以恢复工作并主持“二十四史”标点工作。

我的师承关系包括与胡适先生学习,以及与罗尔纲、傅斯年、周汝昌、唐德刚、吴晗及季羡林等知名历史學者共同研讨。我也影响了一批学生,如谭其骧、童书业和杨向奎,他们专注于不同的历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