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历史上的社会思想家

顾炎武,历史上的社会思想家,出身于江东望族,但明末家道中落。幼年承祖父命出继堂叔为子,嗣母王氏,十六岁未婚守节,他抚育他。他相貌丑怪,但性情耿介,不谐于俗,与同里归庄(玄恭)为挚友。

少时深受嗣祖顾绍芾的影响,他关心现实民生、注重经世学问。在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归庄共入复社,与复社名士纵论天下大事,反对宦官擅权。二十七岁乡试落第后,他“感四国之多虑,耻经生之寡术”,断然弃绝科举之道,发愤钻研经世之学。

书未成而明亡,他投入苏州、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武装斗争。起义失败后,他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在这过程中阅读大量书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研究有着深入的了解,并垦荒种地,以图恢复。他坚持律己极严,不屈不挠,一生誓不与清廷为伍。

晚年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涉足世务。他的代表作包括《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他在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领域都有所建树,被誉为明清学问有根柢第一人,是清初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之一。

顾炎武强调为学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利国富民”,主张“众治”的主张,其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他在文学创作上也提倡严肃创作态度,不阿谀、剿袭及无聊应酬文学,而是追求真实性和艺术价值。他的诗歌作品沉郁苍凉,有杜甫风格,其文笔雄浑激昂,如《海上》等诗篇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