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美女神法藏的传奇故事
在中国佛教史上,法藏是一位卓越的高僧,他不仅是华严宗体系的实际构建者,也是唐代著名译经大德。法藏生于643年,是康居国人,但他出生在长安,并且他的家族成员曾参与朝政。他自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
十六岁时,法藏就开始了他的求道之路。在太白山,他学习道家“饵术”和方等诸典,同时开始研读《华严经》。他后来回到长安,在云华寺跟随智俨法师学习,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基础。当时的长安还有玄奘法师,以法相唯识学为显学,而法藏选择了与玄奘意见不合而退出翻译工作,这表明了他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
智俲门下弟子众多,其中包括义湘,他成为新罗华严宗初祖。总章元年(668),智俲推荐法藏出家,并写信给其他大德说:“此贤者注意于《华严》,盖无师自悟,绍隆遗法,其惟是人!幸假余光,俾沾制度。” 法藏于是被授予具足戒,并赐号“贤首”。
在太原寺讲《华严经》标志着他的讲经弘传之旅。这一生中,他共讲三十余次 华严,并曾为五位皇帝讲学,因此被称为“五帝门师”。他的教学方法独到,用金狮子譬喻六相十玄,更是在佛教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除了讲学外,作为名重一时的译经大德,法藏对汉地与西域语言都有极大的理解能力。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积极参与译经活动,最著名的是对《八十卷华严》的补缺工作,以及协助实叉难陀根据于阗梵本进行新的翻译。此外,还有《密严》、《金光明最胜王》、《大宝积》等经书。
在武则天时代,特别是在她证圣元年(695),新译 《华严经》告成,被宣讲于洛阳佛授记寺,使得武后赏识并加以提拔。在这段时间内,与唐皇室保持密切往来的记载尤为丰富,有过祈雨、祈雪、建立道场等活动,为国家服务,也反映出了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
公元712年,即玄宗先天元年,当即将完成第二十七品《十定品》的阐释时,因病去世。一月十四日,在大荐福寺圆寂前十二天刚度过自己七十岁寿诞,此后被谥号贤首葬于神禾原华严寺南。至今,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位高僧的一生中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世间凡事的大智慧以及对真理探索不懈追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