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约前320~前250),字子秉,战国末期赵国人,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家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学说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名家善于辩论,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探寻思维规律见长,故又称“辩者”,西汉始称“名家”。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将名家分为“合同异”与“离坚白”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为惠施,后者的代表人物为公孙龙。
公孙龙早年曾游魏国,与中山公子魏牟论学。《列子·仲尼篇》载:公子牟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有乐正子舆之徒讥笑公孙龙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而公子牟不以为尤,对公孙龙赞赏有加。
赵惠文王六年(前293年),封平原君使他厚待了;赵惠文王十五年(前284年),燕昭王欲攻齐国时,他带领从赵赶到燕;十六年(前283年)秦兵攻魏时,他劝说秦助以救魏;十九年(前280年代)他与赵惠文王论偃兵事。
十九年的那次对话里,赵王问:“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他回答:“偃兵之意,是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有其实。”并指出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真正的兼爱理念,因此不能实现真正的偃兵。
此外,他还因一己私利所引起的争议,如一次由于马匹瘟疫被禁止进入函谷关的事宜上,与关吏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辩论,最终证明了白马不是马,并因此蜚声远扬。他的一生充满了这样的故事,让人们记住了他的诡辩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争议最终影响到了他的声誉,最终导致失去了平原君等人的支持。在其晚年的生活里,由于这些争议和误解,他逐渐失去了影响力,最终在五年的岁月之后去世。而这段历史,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思考更多关于命题本身的问题,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人眼里展现不同的意义和价值。